由兵工厂诞生的莱动,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与辉煌

我们来谈谈由兵工厂发展演变而来的“莱动”公司。
您提到的“莱动”很可能指的是 "莱州动力机械厂"(Lai'an Power Machinery Factory),其前身为 "莱州拖拉机厂"(Lai'an Tractor Factory)。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许多军工背景企业所经历的转型与变革。
以下是莱动(莱州拖拉机厂)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
1. "军工起源": 莱州动力机械厂(莱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五”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它是由苏联援建、援建图纸和部分设备组建的"国家重点军工项目"之一。 主要任务是生产"坦克"(例如59式坦克的部分零部件或参与生产)、"装甲车"以及其他国防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它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隶属于兵器工业部(后为兵器工业总公司)。
2. "转型求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军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军队对坦克等装备的需求相对稳定,不再需要大规模新建或扩建产能。 莱州拖拉机厂敏锐地(或被动地)抓住了当时国家农业

相关内容:

提起莱动,不仅在莱阳,乃至全省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企业。大都知道莱动是生产柴油机的大型国企,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在战火中,由一个小型兵工厂诞生而来。可以说,莱动的出身有着红色的传奇。

抗战时期的1943年,胶东根据地遭到日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对前线的支援受到严重影响。胶东行署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增办兵工厂支援前线。

一个猪嘴炉,一个大风匣,几把铁锤,几个做过铁业的生意人,联合几个曾在沈阳资本家工厂当过学徒的返乡工人,于1943年6月,在牟平县留格庄以私营名义成立了隆茂铁工厂。

起初,工厂依靠这些技术骨干和简单工具,修复了从敌人缴获来的一些武器,这根本无法对前线提供有力支援。他们开始酝酿自行制造武器,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43年秋制造出第一批地雷和手榴弹。

1944年5月,为了满足敌后群众生产需要,工厂又生产出木架水车等民用器械。

1945年日本投降转入解放战争。根据战场需要,1946年4月隆茂铁工厂迁移到海阳县梦达寺村,之后开始研制生产炮弹,在技术、设备、材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们土法上马,终于试制了五枚炮弹,并一次试射成功。当年,工厂为前方制造输送八二迫击炮弹两千多枚。

1946年为纪念一级战斗英雄任常伦,胶东行署决定在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铸造铜像。当时缺少铸造材料,胶东军民踊跃捐铜。刚结婚的小两口捐出了铜脸盆,老大爷捐出了铜烟锅,儿童团员捐出了捡到的铜弹壳……还有的村民捐出了铜锁、大柜箱子的铜把手……铸造任务交给了隆茂铁工厂,他们化零为整,很快烧铸起一尊高两米、重五千斤,全副武装,手握钢枪,目光炯炯,神态威严的任常伦铜像。

经过战火洗礼,工厂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了一些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制造能力。1947年他们根据一台日式煤气机,成功仿制了第一台六马力煤气机,成为省内制造的第一台内燃机。

1947年国民党军队向胶东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面对险恶的战争形势,工厂被迫停产,隐藏起设备,工人疏散回家。

1948年解放军大反攻取得胜利,胶东行署接管了招远玲珑金矿,年底隆茂铁工厂搬迁到矿区附近的招远县辛旺庄村。之后,为玲珑金矿制造出了锤式和花瓶式粉碎机。1949年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出一台10马力煤气机,向新中国献礼。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国家投资在莱阳西关建设了新厂区,就此隆茂铁工厂正式定址莱阳,隶属莱阳专署实业公司,产品定位生产农业机械。

1958年,隆茂铁工厂更名为莱阳动力机械厂。从此,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快速成长,成为国内声名显赫的内燃机生产的排头兵。

点右上角关注,既可阅读更多往期内容,又能及时浏览最新发表的文章。

发布于 2025-11-15 07:37
收藏
1
上一篇:莱阳四大国企沦陷之谜,究竟是谁该为沉沦负责? 下一篇:全面进化,斯巴鲁翼豹展现家用车新“温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