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日本汽车巨头,日产濒临倒闭,丰田却能持续繁荣,揭秘两者发展轨迹差异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涉及到两家顶级汽车制造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虽然丰田和日产都是日本汽车巨头,拥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市场地位,但丰田能够持续发展而日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原因涉及多个层面:
1. "产品组合与战略定位差异:"
"丰田:" 产品线覆盖广泛,既有面向大众市场的可靠实用车型(如卡罗拉、凯美瑞),也有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还有混合动力技术(普锐斯)和电动化转型(bZ系列、Rav4 EV)。丰田在产品开发上相对均衡,能够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并且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享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口碑。
"日产:" 近年来的产品策略似乎更为摇摆。虽然拥有奇骏、轩逸等畅销车型,但在电动化转型和高端品牌(英菲尼迪)的发展上,步伐和效果似乎不如丰田。日产在产品定义和市场需求对接上,有时显得不够精准或过于保守,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和电动化投入被指相对滞后。
2. "电动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丰田:"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丰田在电动化方面展现了更强的决心和执行力。通过收购比亚迪(获得电池技术)、与斯巴鲁合作(共同研发)、加速推出纯电车型(bZ系列)以及
相关内容:
同样日本汽车巨头,日产要倒闭了,丰田为何能继续发展?
桥本隆则
今天更新专栏,在此之前有件事情说明,本专栏在一个月内曾经有过一次更新,不过文章不见了,为此只能向各位读者说声抱歉。
笔者由于腿受伤后受到伤痛影响,早上起床很早,也就可以阅读各方面的报道。
之前曾经也写过多篇专栏,分析过日产汽车的问题,也分析过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加上作者自己本身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所以对这个行业还是比较有点自信。

阅读到福岛 “老师”的一篇文章,感觉有趣,就自我分析了起来。
福岛老师的履历挺奇怪,曾经在复旦大学留学,不过学习期间风评并不好。回到日本进入《产经新闻》,成为日本有名的“逢中必黑”记者,离职后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本次福岛 “老师”的文章是谈中国的智能汽车。认为中国智能汽车的老大会与恒大一样的命运,中国汽车产业前景危险。
在日本,写相同内容的文章并不是福岛老师一个人,最近几年,写中国智能汽车行业要崩溃的有很多人。
但是与他们文章内容不同,现实生活中,中国智能汽车不仅在世界上高歌猛进,在日本市场也是名声渐起。
目前在大版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使用的巴士就是中国生产的智能巴士。而生产智能巴士的就是被福岛老师认为要成为恒大第二的某中国汽车厂商。
这样的鸵鸟视线反而引发了日本有关人士,以及日本民众对日本汽车行业与中国汽车行业的比较。
与此同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在日本是全国榜样的“优等生”丰田汽车公司,现在也是黑材料不断。
媒体不断揭露公司内部等级关系森严,公司领导的独裁,人事的复杂。曾经日本最好的经营者丰田家族,也不得不面对舆论的风波。

若干年前,大概预见到今天会遭遇的风波,丰田公司录用了当时日本风头正盛的朝日电视台的记者兼新闻节目主持人,目的大概就是为了调节与媒体的关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丰田公司并不因为日本媒体不断爆出丰田公司的黑材料而改变公司的经营方式,而是刻意强化这样的经营方式。
如丰田公司会长,丰田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丰田章男就频频出现在各个场所,借助各种机会强势为丰田公司,为日本汽车发言。
最近,曾经日本史上最强的相扑横纲白鹏,因为在传统的日本相扑界遭到“冷遇”,宣布退出日本相扑协会,不再参与任何的活动。
过去,退役相扑选手退出日本相扑协会往往是个人行为,而这次,日本最人气的横纲背后就是丰田会长丰田章男的支持,让原本应该低调的“分手”,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丰田章男会长还高调出面担任日本业余的相扑联盟会长,声称要打造一个世界相扑竞标赛
,提高全世界对日本相扑的重视程度。
有人说丰田会长这样做有点不务正业,因为现在美国对全世界的汽车征收关税,丰田公司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公司,应该全力应对关税战,而不是参与相扑活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独裁”作风会被批评的。
笔者并不认为丰田会长的做法有问题,汽车行业成败并不仅仅在汽车行业,还有行业之外的布局。
就在福岛等人写文章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即将崩溃时,日本汽车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汽车已经宣布要关闭日本国内多家历史悠久的工厂,裁减数万名员工,公司面临即将破产的命运。

关于日产的问题,笔者一直以来就多次在本专栏写文章进行分析。
很多日本汽车评论家认为,日产的问题出在前任独裁会长卡恩身上,他要承担一切的责任。
但是,现实情况是,在日产公司内部与日本政府合谋“搞掉”“独裁”卡恩之前,日产汽车不仅稳坐日本汽车制造业第二把交椅,还有机会整合三菱汽车与雷诺汽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这个计划,在现在曾经成为日产经营方想自救的稻草,而当时,卡恩有机会完成了类似的整合,就差合并相关的人员。
日产汽车内部传统势力发现,这样的整合将彻底打破日本传统汽车的格局,让日产汽车不再姓日,完全有可能姓法。就算公司能够赚钱,也要全力阻止。
这就有了,卡恩专机降落在羽田机场就遭到逮捕的事情发生。罪名很简单,就是获取不正当利益,挪用公司财产。
原来投票同意给卡恩巨额报酬的日本董事,出面指证卡恩的“贪婪”。于是卡恩王国成为历史。
据说感知到危险,卡恩乔装改变,从东京住所逃亡关西,逃离日本,彻底与自己曾经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日本公司告别。
当时的日产公司因为除去一个“独裁”的经营者欢欣鼓舞,新的领航人是获得董事会授权,不会再犯“独裁”的领导人。
结果不到三年时间,日产就从日本汽车第二把交椅一路下滑,情况还在不断恶化。当事态难以控制时,日产经营者想起了当年卡恩的与三菱汽车合并的计划。

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这次合并增加了本田公司。日产公司高层还认为自己要在合并中占据主导地位,最后却发现自己是要被扫地出门的一方,合并当然进行不下去。
面对危机,日产宣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减人员,关闭工厂的方案。这时的日产员工都开始怀念起那个被自己送入监狱,扫地出门的“独裁者”卡恩。
这就是在日本商界非常有名的争论:独裁型经营者与被雇佣型经营者。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拒用个人魅力,有魄力的独裁型经营者,所以丰田章男会长不仅没有被日本民众所拒绝,而是认为只有他可以带领丰田公司,日本汽车走出困境。
现实中,笔者也感觉汽车工业需要这样有决断力的经营者存在。
如过去,丰田章男会长不止一次批评智能汽车,认为智能汽车没有未来,丰田不会投资智能汽车。
但是,当智能汽车对丰田形成巨大挑战后,丰田公司决定在中国投资成立智能汽车工厂,迅速与华为合作,使用华为的智能驾驶模式,迅速在中国市场,日本市场推出智能汽车。
汽车行业要构筑生产体制,需要投资巨额的生产设备,汽车开发前期需要长期的时间,这就需要经营者的魄力。
因为丰田章男自身的观念的改变,让丰田汽车迅速发生改变,而日产汽车,因为经营者的更替,失去了最佳的投资决断时机。
汽车行业经历百年一遇的大改变,智能汽车的生产投入,软件的开发,汽车供应链的重新构筑,都需要迅速的判断能力。

被雇佣型的经营者,,需要调整公司内部的各种势力,摆平公司内的各种矛盾,对重大决定谨慎再谨慎,这样就为经营带来了风险。
丰田公司是家族企业,也是“独裁型”经营。2019年,当时公司的董事加执行董事有50人。这一年也是日产公司卡恩被送入监狱前后,丰田章男决定董事与执行董事人数削减到23人。
当时,这样的做法在公司内外遭到各方批评,认为是权力过度集中。
2020年,丰田公司的董事与执行董事人数从23人再次被削减到9人。这样的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
因为人数的减少,决策的速度大大增加,与日产公司的迟迟不能决定不同,丰田公司的决策迅速大大出乎很多日本公司的意料。
2021年,丰田公司决定开发智能汽车,这是完全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回想2018年11月,卡恩被逮捕,日产公司与丰田公司两个正在赛跑的人,其中一个突然减速。
日产公司就是高级干部集体决议。为了防止类似卡恩这样的“独裁者”出现,任何决定都要集体通过,至今日产公司还是这个经营模式。
本来日产公司在智能汽车研发领域,在日本汽车界是遥遥领先丰田汽车。但是在智能汽车战略,新兴市场投入方面,没有了卡恩这样拍板人,就与轻装以后的丰田公司拉剋了差距。
今天干部集体决议制度。不仅没有带领日产走向胜利,还进一步拉大了与丰田公司的差距。
笔者自己也有感受。被雇佣型经营者因为与自己切身利益并不紧密,所以做出的决定是衡量不是保证自己的升迁,而不是对公司更有利。
所谓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防止了一方独大,但也对企业的统治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被雇佣的人要考虑安全经营,不出问题,防止风险,最终的选择是没有挑战的居多。似乎这样对公司发展很平稳。但是对外界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结果公司缺乏长期的经营战略,逐步丧失了竞争力。
笔者现在听到很多日产老人谈起曾经的带路人卡恩,认为他的铁腕作风,已经让日产摆脱过一次经营危机,所以现在的日产还是需要这样的铁腕领导人。
权力集中并不是问题,而是内部要有如何控制这样的权力不“暴走”的机制。
日本很多公司高层非常羡慕中国企业的经营者,因为公司的业绩说明这样的经营体制的成功。
被福岛老师认为是恒大第二的中国某汽车制造商的业绩,2018年到2024年7年,增加了6.4倍,而丰田只有1.6倍。
另一方面,那些重视公司内部协调,被雇佣型经营者的企业,日产在过去7年只增加10%,德国大众公司也只增加38%,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当然,业绩也不能说明一切。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的建设,对企业经营的促进并不能否定。如何最优才是关键。
所谓的“民主型”“独裁型”的对立不可取,而是那种形态更加适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的时刻可以任意切换才是最优。
铁腕经营者不能没有龙头,这才是维持企业长期发展的秘诀。这就需要对公司经营的监管,如果上市公司就是来自股东监管。
笔者认为,所谓的经营体制,再好的体制,如果经营者自身关注度不在经营,而是在其他方面,权力会成为毒药,所以铁腕经营者周围的配置很重要。
问题不在于是谁最终决定,而是怎么决定的才是关键。如果这个决定很成功,下一个决定也会成功,反之,就是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
原名:即将破产的日产人开始怀念那个被自己扫地出门的“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