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汽车中国简史(中),初踏中国市场,揭秘双龙频临破产之谜

我们来继续讲述双龙汽车在中国的简史(中):初次入华,双龙为啥总活在破产边缘?
接续上篇,双龙汽车(Dongfeng Motor)在2001年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汽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双龙汽车有限公司(SDGM),并引进了其核心产品——酷派(Stark)轿车。然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双龙,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反而长期挣扎在经营困境的边缘,甚至多次濒临破产。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定位与市场脱节:" "酷派的问题:" 酷派车型虽然在外观上借鉴了欧洲设计风格,但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其设计语言和尺寸并未完全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和实用性需求。同时,其技术平台相对老旧,配置和安全性也难以与日系、德系主流竞争对手相比。 "价格策略失误:" 双龙汽车试图走高端路线,但酷派的价格相对于其提供的价值来说偏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后来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纷纷下探价格之后,酷派的性价比显得不足,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2. "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主品牌崛起:" 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品牌(如吉利、奇瑞、比亚迪等)的

相关内容:

对2000年的双龙来说,卖车、自救是头等大事,只要不傻,那自然会看到市场超级大的邻居:中国。

新千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只能用俩字形容:井喷,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大量买车,再小众的汽车品牌来了都能喝口汤。

于是2001年,双龙正式宣布以进口车身份进入中国,并且带来了刚刚全球发布的新车:雷斯特,当年要价40多万,相当贵了,但大小也算个豪车,所以后来还被黄海汽车仿造,搞了个翱龙CUV,我们之前聊过。

随后几年间,随后双龙又陆续引入了爱腾、路帝、享御等等……

基本都是全球刚上市就拿到国内来卖,并且绝大部分都是非承载车身的硬派越野,还提供柴油机选项,所以当时双龙展现出的形象,是专业越野车制造厂商,配的广告语也像丰田学习:世上无难路,只要有双龙。

诚意还是有的,奈何产品实在过于抽象,你就看我提到这几款车,很难想象他们竟然是同一家公司出品,设计天南地北,尤其是后期竖条格栅的爱腾,配上2001年更换的新logo,看起来透着一股子邪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边双龙忙着卖进口车,那边还在找国内企业谈合作。

大概2001年,双龙进入中国的前后脚,上汽旗下的上海汇众买下了双龙重卡、大客的生产设备和模具,变相国产了双龙。

其中一款伊斯塔纳,是双龙和奔驰共同研发的,没国产时挂着奔驰logo,叫MB100,就是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各位应该眼熟,国产了挂了汇众logo,卖得也还行。

一来二去,上汽跟双龙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到2004年发生了两件事:

一来,04版汽车产业政策发布,鼓励大型汽车集团做自主品牌,甚至作为考核标准;

二来,上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想出海卖车,在自主品牌方面也喊出到2007年实现5万辆的销量目标。

上汽那会儿跟大众、通用玩的都挺好,多少有点路径依赖,想着造不如买,收购一个成熟且弱势的国外品牌,那出海和自主品牌的问题不一起解决了吗?

于是,关系逐渐升温、产品还不错、有Jeep和奔驰技术加持且已经破产的双龙,对上汽的吸引力堪比离异年轻富婆。

2004年10月,上汽花了5亿多美元买下了双龙49%的股份,并很快增持到51%,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所以2005年之后的双龙,已经是有国内身份的上汽双龙了,但还在进口渠道卖车,比较神奇。

但这会儿双龙那边还一屁股饥荒,并且害怕被上汽掏空技术家底,工会抵触情绪不小,上汽这边还指望双龙提供技术呢,没有能力帮双龙开发新车,国内双龙的销量也不太行。

一来二去,虽然2007年实现盈利了,但双龙的经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到2008年,金融危机又来了,双龙一看这套路熟悉,那我不活了吧,又要破产。

上汽当然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毕竟在手里还没捂热乎,就跟双龙说,我这有个广进计划,你优化掉2000人,就像十几年后的我们一样,我再给你投2亿美元,先跳出来反对的依然是双龙工会,说打死不裁员,甚至组织人跟韩国警察干了一仗,上汽没招了,那就破产吧。

到2009年2月,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正式破产,上汽的投资只拿回了2000多万,血亏4亿美元,也不怪上汽吃瘪,谁能想到这韩国人能跟精神病似的整这么一出。

而随着双龙的再次破产,整个品牌也随之退出了中国。

但双龙在上汽这过一手,也留下了一些东西,比如当年成立荣威品牌后,上汽就用双龙享御魔改过一个荣威W5,这是整个上汽集团乘用车有史以来唯一一辆带大梁的车。

后来还打算用双龙主席魔改一个荣威R95和长轴距的R95L,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变成了基于通用Epsilon 2平台的荣威950。

而当年上汽汇众收购来的双龙商用车技术,后来都被完整传承给了上汽大通,也没浪费。

总而言之,双龙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次就这么草草结束了,但谁也没想到,仅仅过去1年,他就回来了。

发布于 2025-10-30 18:22
收藏
1
上一篇:双龙汽车发展史(上),韩国双龙传奇与破产边缘的轮回之谜 下一篇:双龙汽车发展历程揭秘,三进两退,探究双龙频临破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