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陆地第一区3126平方公里临安,城区选址杭州门口的奥秘解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让人有些费解。浙江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临安,其城区(也就是现在的临安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钱塘街道)并没有建在面积更大、更核心的临安老城区(如原临安市府所在地锦城街道一带),反而靠近杭州市区,与杭州主城区仅一山(天目山)之隔。
这背后有多重历史、地理和经济原因:
1. "历史沿革与行政中心变迁:"
"早期中心:" 临安建县历史悠久,历史上行政中心长期设在"锦城街道"一带,这里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城区,文化积淀深厚。
"为何搬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扩张,特别是"钱塘江东岸的开发"和"萧山撤市设区"后,杭州市区范围急剧扩大,与临安(尤其是老城区)的连接被钱塘江隔开。同时,为了更好地"融入杭州大都市圈",带动临安整体发展,并更好地承接杭州主城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建立一个新的、更靠近主城区的行政和服务中心被提上日程。选择在"钱塘街道"(原青山湖街道)一带作为新城区,是当时的一种战略考量。
2. "地理与交通考量:"
"靠近主城区:" 钱塘街道地理位置更靠近杭州
相关内容:
从杭州武林广场往西开46公里,就到了临安区的锦城街道,这可是浙江陆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的中心。但好多人不知道,从这儿沿杭瑞高速往西穿过一座座山,开到和安徽搭界的清凉峰镇,还得整整一个小时,路程远达95公里。一边是跟杭州主城区几乎挨上的城区,一边是占了全区七成多面积、开车好久才能到的西部乡镇,3126.8平方公里的临安,为啥非要把行政中心安在最东边,而不是地理中心於潜镇呢?这看着“离自家腹地老远”的选择,其实藏着三县合并的老底子和城市发展的门道。

临安这“长条儿”的形状,是当年几县合并留下的。1958年到1961年这几年,原来的临安、於潜、昌化三个县先是合并又拆分,把余杭县分出去后,才变成了现在的临安。这么一合,临安东西拉得有100多公里长,南北宽大概50公里,就像一条绿色的带子横在浙江和安徽之间。按说几何中心该在於潜镇,可那儿根本没法建大城市——临安86%的地方都是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1.93%,真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中间地带全是天目山余脉的陡坡和峡谷,想盖大片楼房、修宽马路根本不现实。

再看东边的锦城街道,虽说也在山里,可这儿有南苕溪冲出来的河谷平原,是全区少有的能搞城市开发的地方。更关键的是,这儿离杭州近,能接住杭州的发展红利。2017年临安撤市设区后,这优势立马显出来了:全区GDP从2017年的572.7亿元涨到了2023年的686.45亿元,光是青山湖科技城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就占了全区的52.8%,而这些大企业大多是从杭州中心城区搬过来的。要是把城区挪到西部山里,不光盖房子、修设施得花好几倍的钱,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好机会也全错过了。

有人说“城区离西边远,带动不了发展”,但数据可不是这么说的。靠着东部城区的产业支撑,临安修好了通到各个角落的“四好农村路”,西部的好东西终于能卖出去了:昌化鸡血石成了有名的“国石”,於潜的荞麦烧、柴火熏豆腐干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2024年上半年,全区接待了769.7万人次游客,赚了64.5亿元旅游收入。这种“东边接杭州的力、西边出特色产品”的模式,正好说明城区选在东边选对了。

跟旁边的淳安一比,更能看出这决策的眼光。淳安总面积4427平方公里,在杭州各区县里排第一,但里面包含573平方公里的千岛湖,剩下的陆地也多是陡峭的山,人很难聚在一起,经济一直靠旅游撑着。而临安靠着“往杭州那边靠”,既保住了81.93%森林覆盖率的好环境,又做到了工业和生态两头兼顾。2023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是6.9:49.4:4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杭州排第三。这种发展路子,比“把城区建在山中间”靠谱多了。
现在的临安,正用“全域都当景区建”的法子破解空间难题:东边的青山湖科技城接高端产业,中间的於潜镇搞区域服务,西边的昌化镇做生态旅游,三条廊道把312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串了起来。从锦城街道到清凉峰镇这一个小时的车程里,既能看到车间里的精密制造,也能望见山里的民宿炊烟。这事儿其实说明:城市中心在哪儿,从来不是“放中间就行”,而是要在地形限制和发展机会之间找个最合适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