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数量远超印度,中国摩托强势崛起,为何仍有人质疑其实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存在“出口数量吊打印度,为何还有人觉得中国摩托不够强”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
1. "出口数量 ≠ 市场质量/品牌力:"
"目标市场差异:" 中国摩托车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销往对价格极其敏感的市场,如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市场,性价比是首要考量,价格优势是中国摩托车最大的竞争力。而印度市场虽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消费水平和品牌认知度与东南亚等地有差异,对品质、品牌的要求相对更高。中国摩托车在印度等地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更多是作为低端市场的参与者。
"产品结构差异:" 出口数量大的车型,可能并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配置最高的。它们往往是经过市场验证、符合特定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或者是一些入门级、性价比高的型号。这些产品足以满足基础出行需求,但在技术、舒适度、智能化等方面可能不如国内消费市场或发达国家市场的主流产品。
"品牌认知:" “吊打印度”主要是指在特定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上领先。但在印度等新兴市场,铃木、雅马哈等老牌国际品牌依然拥有很高的品牌溢价和用户忠诚度。中国品牌在这些市场的品牌形象和认可度还有提升空间,很多人可能仍然倾向于购买这些“大品牌”。
2. "国内市场与出口市场的需求不同
相关内容:
印度是当之无愧的摩托大国,尤其以超大载量和各种匪夷所思的驾驶技艺闻名世界,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高端产品不如日本,情怀不如欧美,出口量不如中国,但就靠着全球第一的本土市场规模和在非洲市场的不错表现,印度摩托成了一些人口中超越中国摩托产品的存在。
论出口,中国摩托占据全球5成以上份额
2024年,中国摩托出口数量超过1100万辆,占全球摩托贸易量的5成以上份额。今年上半年,中国摩托整车出口量超过850万辆,同比增长32%以上,1-8月的出口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月均100多万辆的出口数量叠加,有望再度创下年度新高。



与狂飙的出口量相得益彰的是中国摩托产品的产品力与品牌力提升。近年来,国产摩托企业通过收购、技术合作与加强自主研发,已经与国际知名摩托品牌大幅缩小产品差距,在部分细分品类已呈并行态势,既满足了国内摩托爱好者的消费升级需求,也大大增强了摩托产品出海的核心竞争力。以往靠着中小排量车型打进国际市场的国产摩托品牌,如今已在高端摩托领域逐步打开了局面,可以和欧美、日韩的知名摩托品牌掰掰手腕。
曾经因质量乱象在海外市场折戟的中国摩托充分吸取了教训,在稳固本土市场的同时,既继续主打性价比,又持续加强技术升级,且注重对品牌力的维护,在美国、东南亚、拉美、欧洲市场都有不错的表现。今年上半年,中国摩托在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同比增长均在40%以上。

直到印度市场和非洲市场的坏消息传来。
在非洲,印度摩托靠什么赢了中国摩托?
历来以产品质量稳定、价格亲民著称的中国摩托产品在非洲市场,遭遇了国产拖拉机一样的窘境,被“印度造”产品打得落花流水——这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事实是印度拖拉机在非洲市场大行其道,印度摩托也将中国摩托挤到了市场角落。
以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数据来看,在非洲市场,中国摩托出口数量保持微增,但整体市场份额下滑,抢去中企风头和份额的正是印度摩托。“质量还行”“价格不贵”“口碑尚可”,印度摩托以中国摩托早前出海时的那些优势打败了中国摩托。
印度毕竟有着全球最大的摩托市场,全年销量可达2000万辆以上,全球排名靠前的摩托品牌中,也有不少印度企业的身影。擅长花样宣传的印度摩托企业,还搞出过“拆航母造摩托”的花活,赢得粉丝无数。值得注意的是,靠着市场规模优势,印度摩托企业近年来与欧洲、日本摩托品牌加强了合作,在设计、制造等环节均有大幅进步。
印度摩托企业本身在其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非洲市场和部分拉美国家市场、乌克兰市场都发展迅速,出口量稳步上升,2024年印度摩托出口超过400万辆,今年有望实现百万辆的提高。

“禁摩的地方造不出好车”不是中国摩托企业止步不前的理由,不过,中国摩托企业确实需要认真应对来自印度在全球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