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领风骚的Jeep,三年亏损50亿,月销量不足600,究竟是如何沦为行业拖油瓶?
Jeep在中国市场的境遇确实令人唏嘘,从一个备受追捧的“硬派越野标杆”沦为如今挣扎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1. "产品力更新迭代缓慢,未能跟上市场潮流:"
"核心产品老化:" 长期依赖的“大排量、硬朗外观”形象,在越来越注重燃油经济性、智能化、城市舒适性的当下显得有些落伍。主力车型如牧马人、大切诺基等,虽然经典,但内饰、科技配置、驾驶辅助等方面更新不够快,与同级别甚至更低价位的合资、国产车型相比,优势不再明显。
"新能源转型滞后:" 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浪潮席卷下,Jeep的电动化布局显得非常缓慢和犹豫。虽然有四门赫拉克勒斯和部分车型的混动版本,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纯电车型迟迟未能推出或推出时缺乏亮点,错失了抢占新兴市场的良机。这直接导致了其在整体市场份额的下滑。
"产品线单一:" 除了少数改款或新增的紧凑型SUV(如自由光),Jeep在主流市场的产品布局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2. "品牌形象固化与定位模糊:"
"“硬派越野”标签的局限:" 强烈的越野形象虽然
相关内容:

文|Lei高大的身躯,强硬的线条,提到越野,Jeep一定是很多越野爱好者心中的梦想。只是现在的Jeep,销量却不如它外表那么硬汉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Jeep,是真的有点“弱不禁风”。最近,广汽集团公布了7月销量数据。7月广汽销量为18.05万辆,同比下降1.86%。不过1-7月的总体销量仍呈上升趋势,为120.70万辆,同比增长19.68%。
其中,广汽菲克7月产量为160辆,同比下跌94.18%;7月销量为528辆,同比下跌82.6%。1-7月累计销量为1.2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4成。曾经的Jeep年售22万辆,虽然没挤进第一梯队,但好歹也是第二梯队的主力军。如今月销量却不足600辆。落差之大,不禁让人发问:曾经的王者Jeep,到底怎么跌下神坛的?
难兄难弟广汽菲克旗下其实有两个有两个品牌,即Jeep和菲亚特。菲亚特在2010年选择与广汽合作、重回中国市场。18年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在这8年期间,菲亚特旗下仅有菲翔、致悦两款车型。不仅更新换代速度慢,在质量上,菲亚特也是“漫不经心”。
比如菲翔,明明是一台三厢轿车,油耗却在10L以上。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这“三大件”的质量常被人诟病。17年因为变速箱异响、转向卡滞、变速箱电脑版故障等问题,甚至荣登投诉率最高的车型。在质量堪忧、自己也不上心的情况下,18年菲亚特选择推出中国市场,只留下了它的另一个兄弟Jeep。
被传染了?Jeep的倒塌,和它的兄弟菲亚特极为相似。从市场方面讲,Jeep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当初的硬派越野切诺基,也让中国消费者印象极深。也许是考虑到中国消费者钟情于城市越野,加上如丰田、日产的SUV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大获成功,所以明明是硬派越野掌门人的Jeep,走上了城市SUV的道路。
转型后的Jeep外型上既丢了自己的硬气,也没做到城市SUV的柔和。用方言评价的话,就是“洋不洋土不土”的。以Jeep目前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指南者为例(虽然6月销量只有210台),国产化后,指南者目前在售车型,均搭载1.3T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大身体却只有一个小能量”,已经是现在很多中国消费者对Jeep的第一印象。此外,虽然指南者的售价只有13万起,但十几万的区间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合资品牌的SUV。指南者,或者说整个Jeep,定位过于尴尬,难以脱颖而出。
自作自受?除了定位尴尬外,Jeep在质量上也伤了不少中国消费者的心。2018年Jeep年销量也才12.5万辆,全年却召回了14.39万辆。原因就是因为18年指南者的“机油门”事件。当年,多名Jeep指南者车主投诉,称自己的2.4T发动机的指南者烧机油严重,甚至导致行驶中熄火和发动机故障码频发报警的情况。但Jeep并没有正面面对,只是让4S店私下联系情况严重的车主更换发动机。这种“只换不召回”的暧昧态度不但没有解决烧机油的问题,反而加速了中国消费者对Jeep的失望。
写在最后
如果Jeep的销量再惨淡下去,退出中国市场也许只是时间问题。7月31日,广汽菲克发布消息称,经Stellantis集团提名并由广汽菲克董事会批准,穆安泽被任命为广汽菲克总裁,他将全面负责Jeep品牌在华的运营及管理。而穆安泽,主要擅长销售和营销。希望穆安泽明白,在实力与情怀中,现在的Jeep,只能选择一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