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吉普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穷途末路
“今非昔比!吉普在中国走到穷途末路” 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吉普(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地位下滑的现实。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辉煌的过去(昔比):"
"硬派形象与地位象征:" 吉普在中国市场早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凭借其源自美国的硬派越野形象,一度是身份、实力和冒险精神的象征。它常与军队、政府机构、探险活动联系在一起,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社会声望。
"SUV的开创者之一:" 作为中国SUV市场的早期引入者之一,吉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领先地位,为国内SUV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的困境(今非比):"
"产品更新迭代缓慢:" 相较于竞争对手(如哈弗、长安、比亚迪、特斯拉、大众等)快速推出新车型、进行产品线扩张,吉普的产品更新速度明显跟不上市场变化。车型设计老化、内饰配置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时尚、科技和舒适性的需求。
"产品线单一,缺乏竞争力:" 长期以来,吉普主要依靠几款老车型(如牧马人、自由光、大切诺基),缺乏足够有竞争力的新车型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牧马人
相关内容:
这名40多岁的女士回忆起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她当时的男友送给她一份难忘的礼物:一辆价值40多万元的进口吉普大切诺基汽车。
当时,于女士是深圳一名崭露头角的媒体经理,这款豪华SUV似乎象征着她这一代人渴望的自由和繁荣的“美国梦”。
但现在,这感觉是另一个时代的事。此后,这个美国品牌在中国由于严重落后于时代,导致销量暴跌、债务螺旋式上升,以及一场将令全球汽车业颤抖的历史性破产。
7月8日,斯泰兰蒂斯集团和广州汽车集团宣布,它们的中国合资企业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正式宣布破产——这是中国汽车市场上首个破产的中外合资企业。
该公司在中国的破产正值美中关系陷入僵局之际,但实际上,它的衰落对每一家全球汽车制造商都有借鉴意义。在分析师看来,吉普的故事表明,即使是最成功的品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发生的急剧变化也很脆弱。
易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周丽君说,“这不会是最后一家”破产的合资企业,“传统合资汽车制造商面临危机的根源在于,它们未能跟上中国市场向电气化、智能技术和本地化方向的结构性转型”。
就在几年前,吉普还在中国风光一时。其SUV车型受到像于女士这样的年轻专业人士的青睐,而“Jeep”这个词往往是中国孩子最先学会的英语单词之一。
但随着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以及该公司未能跟上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创新的步伐,其命运很快发生逆转。
于女士说:“今天,我的朋友中没人会考虑购买一辆合资吉普——美国梦早已褪色。”
吉普远非在中国苦苦挣扎的唯一外国汽车品牌。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中外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50%以上骤降至2024年的27.5%。
中国消费者对全球汽车品牌态度的迅速转变,源于一场令许多外资车企措手不及的电动汽车革命。数据显示,2021年初,新能源汽车仅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7%,但到2024年7月,这一比例升至50%以上。
十年前,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是“品质、先进、可靠”的代名词。但今非昔比,对如今的年轻消费者而言,外国车往往显得过时,因为跟国产品牌相比,许多车型的配置更低,附加功能也更少。
周丽君说:“年轻消费者想要更出色的设计、更前沿的功能、更丝滑的数字化体验,而合资品牌的问题在于它们只是把现成的欧美车型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早已打动不了中国消费者。”
于女士依然认为传统的“BBA”(宝马、奔驰、奥迪)象征着安全与老牌精英的格调,但她透露,自己的女儿直言这些品牌“太土了”。她的儿子更是直接问道:“BBA是什么?”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许多二手奥迪和宝马车如今在中国二级市场上非常便宜,甚至成为囊中羞涩的Z世代消费者的第一台车。对这些新一代来说,昔日的德国豪车已沦落为“没钱才买”的无奈之选。
与此同时,周丽君说,新车的主要买家更喜欢内饰宽敞、设计现代、技术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车。这正是国产品牌蓬勃发展的领域。(编译/卢荻)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0日发表,原题为《“美国梦已褪色”:吉普汽车如何在中国走到穷途末路》,作者是何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