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千里同台竞技,广汽新能源热议背后的独到魅力揭秘
虽然“续航一千公里”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广汽新能源(尤其是其旗下埃安品牌)之所以围绕这个概念被特别热议,并不仅仅是因为续航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所代表的"技术突破、市场定位、以及与行业现有格局的对比"。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1. "技术路线的颠覆性:"
"电池技术的领先:" 广汽新能源(特别是埃安)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上的布局和进展备受关注。虽然目前量产车型可能还未完全铺开固态电池,但其研发投入和取得的进展,使得“千公里续航”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被视为其技术路线的"潜在目标或重要里程碑"。这被视为其区别于传统锂电路线的"差异化竞争"。
"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想象空间:" 固态电池理论上可以提供比现有磷酸铁锂或三元锂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在相同电池体积或重量下,可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固态电池通常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种对未来的技术展望,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兴趣和讨论。
2. "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解决里程焦虑的核心诉求:"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续航里程是购买电动汽车时最核心的痛点之一,“里程焦虑”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如果广汽新能源真能率先实现或接近千公里续航,将"极大地缓解甚至消除消费者的
相关内容:
新能源汽车或将迎来“一千公里续航”元年
自本月初,蔚来汽车宣布其新车型ET7续航达到一千公里等消息爆出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躁动”。
上周一,百度发文宣布将与吉利汽车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无独有偶,苹果也在同一天宣布与现代汽车拟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此外,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智己汽车亦于上周三举行全球品牌发布会,搭载“掺硅补锂”电池,最大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
而就在上周五,广汽埃安更是发布海报宣称将于今年量产搭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的车型,该车型具备够8分钟充满80%电量,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等技术亮点。在“8分钟充满80%电量”等解决新能源补能焦虑的技术加持下,广汽无疑为新能源市场打下一剂强心剂。
受益于此,广汽集团A股在上周四连跌后迎来涨停,上周五收报12.52元/股;港股同步大涨近19.49%,报收9.38港元/股。
8分钟充满80%电量引起热议
从2021年各大新能源车企发布的消息来看,车企基本围绕增加续航里程、缩短充电时长、完善充电设施建设等痛点进行宣发。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亮点层出不穷,前有蔚来汽车推出“固态电池技术”,后有广汽埃安表示新车型采用“石墨烯基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是否迎来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电池材料创新需要平衡比能源、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近年尚无大突破。“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车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能充满电,还很安全,成本又很低。以目前的技术来讲,他一定是骗子。”
有部分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的发言直指广汽埃安上周五所发布的新车预告。
事实上,上述蔚来汽车、智己汽车、广汽埃安等车企均表示未来车型将实现一千公里续航,但仅有广汽埃安表示其电池技术能够实现在8分钟以内充电80%,意味着广汽埃安能够等同燃油车一般,数分钟内实现800公里续航补给,对于抢占燃油车市场具有战略性意义。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焦虑的背后,实际上是电动汽车补能焦虑的问题,这亦让广汽埃安成为本次热议的原因之一。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亦在会上回应称,欧阳院士发言的原话还包括成本因素,因此不能断章取义。古惠南表示,具备快充技术的、续航里程达到一千公里的电动车必将于今年亮相,但不能忽略成本不会低,不能把技术问题和推广运营的问题混为一谈。
此外,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透露,广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AION V将是首款搭载快充电池的车型,目前正在黑河做冬季试验,初定今年9月可以批量生产。
业内:电池技术仍未发生“质变”
若广汽AION V顺利实现量产,新能源汽车将迎来“续航一千公里”元年。不过电池技术的创新为新能源汽车续航带来多少贡献,行业颇有质疑。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电化学技术状态并没有质的突破,主要通过局部的结构创新来提高体积密度或者能量密度,增加电池可用电量是当前提升续航的主要手段。
兴业证券电新团队表示,此前蔚来汽车推出的电池是初级半固态产品,虽然提升了安全性能,但仍然需要电解液和基膜。目前,固态电池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内阻较大,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差;二是需要提升固态电解质导电率,改善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减小内阻。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弗雷刘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石墨烯电池技术”接近于不存在,石墨烯只有在理论上能够提高充放电速率,而对于容量的提升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此外,石墨烯材料本身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并不兼容,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
采写:南都记者 许爽 实习生 谢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