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理铺崛起的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如何玩转“碰瓷”营销策略?
这个说法包含了对宗申动力及其营销方式的两个关键观点,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
1. "“从修理铺走出的摩托车大王”":
这个说法是"基本准确的"。宗申集团(Zongshen Group)的创始人陈海燕,确实出身贫寒,早年靠摆摊修摩托车起家。他和哥哥陈海波白手起家,逐步积累资金和技术,从修理摩托车开始,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摩托车行业的巨头之一。宗申的创业史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也是其品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从修理铺走出的摩托车大王”形象地概括了宗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靠‘碰瓷’营销?”":
这个说法则需要"更仔细地审视"。首先,需要明确“碰瓷”一词在当代语境下通常带有负面含义,指通过故意制造冲突、纠纷或利用规则漏洞来吸引眼球、博取同情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将宗申的营销方式简单归结为“碰瓷”可能"过于简化和标签化",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宗申作为一家大型摩托车制造商,其营销策略通常是"多元化"的,并且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进行调整。
"可能被误解或批评的营销行为":
"高调的试
相关内容:


1、小铺子摸爬滚打十年:油污里淬炼的摩托心脏
江城重庆,暴雨中的长江码头。“左师傅”望着锈迹斑斑的柴油机出神。1982年,辞掉国有单位饭碗的左宗申,花40元租下重庆王家坝路边十平米的铁皮棚。拆卸柴油机、组装轴承,油污渗进指甲缝充斥着左宗申的日常。机遇发生在1992年。民营经济在那一年迎来发展的信号,摩托车既能作为交通工具、又能充当生产资料,也成为当时人们追捧的产品。而当年一场由发动机故障引发的停产断供危机,更是给左宗申提供了创办宗申动力的机遇。嗅到商机的左宗申,将积攒的20万现金全押进发动机生产线,创办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宗申动力前身)。面对尚在普及中的蓝海市场,左宗申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机械优势。依靠着积攒的修理经验,左宗申团队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优势明显,也成功地快速切入市场。到1998年,这条从修车铺走出的生产线,已占据全国三轮摩托发动机35%份额。1999年,宗申品牌正式推出,同年宗申动力赞助的同名宗申车队成立,并在世界摩托车耐力锦标赛上亮相,极大程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2、靠营销碰瓷出圈?擦边命名的危险游戏
仔细回溯宗申动力的发展历程,业内人士无不对左宗申称上一声:大胆。资本运作能力突出的同时,这家企业的营销与公关能力似乎仍停留在发展的初期,并未与企业发展“同频”。这种错位,在新媒体时代,也暗藏企业发展背后的危机与风险。7月8日,宗申动力举办新能源产品新品发布会。原本并没有什么水花的电动三轮车产品,因其命名广为外界所关注。宗申动力全新发布的两款电动车分别名为"智界S300"和"问界Q1P"。而更为知名的两款同名产品,均来源于华为旗下的鸿蒙智行车系。






3、“样样通”还是“样样松”?宗申动力的战略迷航
长期观察宗申动力的都能够发现,除了新能源业务之外,这家摩托车起家的企业,似乎不再传统,而是囿于全方位布局的产业谜团之中。在新业务赛道上,宗申动力的新能源业务主要侧重电池驱动、储能以及氢能等主要赛道。其中,除了传统的电动三轮车、摩托车外,宗申动力还通过控股子公司东莞锂智慧布局家庭储能和工商业储能体系,进军海外市场;在如今火热的氢燃料电池赛道上,宗申动力也有涉足。除此之外,更为外界所熟知的是其在低空经济与航空动力赛道的布局。控股子公司宗申航发研发的产品已经取得了法国、德国等地的适航认证,实现了场景化的应用,相关机型及衍生产品也超过20款。

*注:文中题图来自宗申动力官方微信公众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