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上市成功之谜,芜湖的战略布局与关键举措

奇瑞汽车能够成功上市(2014年),并在后续发展中获得持续关注,背后芜湖市(当时为芜湖市鸠江区)的精准布局和积极作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成功因素:
1. "精准的产业定位与承接:" "汽车产业聚焦:" 芜湖很早就将汽车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和招商引资。在奇瑞选择将总部和核心研发、生产基地落户芜湖时,当地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雏形(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等),为奇瑞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承接梯度转移:" 芜湖抓住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包括奇瑞在内的国内外汽车企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转移,形成了集聚效应。
2. "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政策支持:" 芜湖市政府为吸引和扶持奇瑞,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奇瑞的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 "高效的政务服务:" 地方政府注重提升行政效率,优化审批流程,为奇瑞等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这种“店小二”式的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 "亲商安商氛围:" 培育了亲

相关内容:

一台车能走多远?28年从荒滩到港交所,芜湖和奇瑞告诉你答案

一台汽车发动,不只是轮胎滚动那一瞬的风声。说实话,我总把它看成一座城市的脉搏跳动。1997年3月18日,奇瑞在城北一片荒滩打下第一根桩,那不是简单的建厂仪式,而像一枚投向未来的筹码。28年后,这枚筹码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带着技术积累、产业配套和一座城市的信念,一路奔向更远的远方。

要理解奇瑞的远行,必须回到芜湖当年做出的那个大决定。1996年,芜湖把白马山水泥厂以2亿元的价格处置,换来的并非短期利润,而是为一个看似冒险的汽车项目筹集启动资本。我身边的一个老同学小李,他父亲当年就在那片厂址见证了这桩交易,直到今天他还会感慨:当时大家并不完全理解,但疼得起的人,往往能换来更大的未来。这种舍小取大的魄力,才有后来的“一卖一迁一建”链条,才有后来海螺和奇瑞两家走向世界500强的可能。

不仅仅是魄力,更关键的是选择把钱投到研发和长期能力建设上。奇瑞连续多年将研发投入保持在较高比重,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建起了瑶光、开阳这样的实验室,把固态电池、L4级别自动驾驶、48%热效率的混动发动机落到实处。我认识的一个研发工程师张工,十多年前从高校来到奇瑞,他常说最打动他的不是奖金,而是那句“有问题就能动手试”的企业气场。正是这种把“笨功夫”坚持下去的文化,让企业在技术赛道上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城市和企业的双向奔赴,比想象中更深更长。芜湖通过产业规划、土地与资本运作、营商服务的长期耕耘,构建了以奇瑞为核心的整车与零部件集群,同时借助海螺带动的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形成了产业生态的“森林”而非孤立的“大树”。近年芜湖把科创湾、梦溪科创走廊一类的载体建起来,不只是盖楼,更是解决企业研发空间和政产学研融合的痛点。我去过鸠兹科创湾,看到的不只是写字楼,而是一圈圈研究所、孵化器和产业服务机构在日复一日地把零散的创新力量粘合成体系。

当然,任何“押注未来”的做法都带风险,也会引起争议。有声音问:一座城市是否应该卖掉部分国有资产去赌一个企业的明天?我觉得这不是一句是与非就能判断的事。关键在于决策过程是否透明,风险是否可控,是否有清晰的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芜湖的经验告诉我们,赌的不只是企业本身,而是把风险分散到产业链上、把短期利益换作长期能力,并且持续用政策和服务把企业留下来、做强。

从实用角度来看,想把一台汽车的起步变成一座城市的跃迁,需要同时做好几件事。首先要敢于把资源投向具有成长性的产业,但同时建立专门的后续扶持机制,比如产学研协同的平台、针对人才的安居和激励政策。其次要把企业的研发需求放在城市发展的优先级上,提供连贯的研发空间和产业配套。再者要形成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让企业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响应,这样的“服务工作专班”比一次性的补贴更有用处。芜湖这些年把交通、港口、机场和物流枢纽一并规划,既留住人才,也把产业链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这才是真正把“本地优势”转成“全球竞争力”的做法。

看奇瑞,也看芜湖,这个故事的可复制性并非简单把数字搬到另一座城市就能得到。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两者的互相成就:企业把技术和产业链做深,城市提供制度和生态的土壤。说白了,这是一场耐心的、系统的长期主义,比一夜成名更可靠。今天的奇瑞登上港交所,不是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新的起跑线,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它能否继续把技术、全球化和生态系统做得更牢。

我身边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也见过放弃机会的遗憾。有一个朋友在另一座城市做投资,他常感叹:愿意为未来“赌一把”的城市和企业,最后往往成就了别人。有时候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愿意在不确定中坚持方向。芜湖给出的答案是,敢赌但不赌盲目,愿意用制度与服务把企业的赌注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

你怎么看这段历程?如果让你决定一座城市的“押注”方向,你会重点支持哪类产业,又会怎样设计政策和服务,去把风险变成机会?欢迎分享你身边的类似故事和你的真实想法。

来源:记者:赵丹丹 潘晔 李婷维 张申尚;编辑:郭安妮

发布于 2025-10-13 05:17
收藏
1
上一篇:奇瑞上市奇迹揭秘,芜湖城市发展的智慧之道 下一篇:回力“翻车”警示录,服装品牌依赖“品牌授权”模式,质量监管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