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游探析,东方时尚新定义,正在被重新回答
邹游先生,关于“什么是东方时尚?”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在不断演变的话题。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文化表达和审美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根植于传统,但不囿于传统 (Rooted in Tradition, but Not Bound by It):"
"文化基因:" 东方时尚深深植根于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以及更广泛的亚洲地区的悠久历史、哲学思想(如儒释道)、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水墨画、书法、传统工艺)、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
"现代演绎:" 它不是对古代服饰或元素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将这些传统元素(如丝绸、棉麻、特定纹样、色彩观念、中轴线审美、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等)以现代的设计语言、剪裁技术和材料进行重新诠释和创造。
2. "审美特质的融合与演变 (Fusion and Evolution of Aesthetic Traits):"
"和谐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色彩运用上常偏爱源于自然的柔和、温润色调(如米白、淡粉、青蓝、木色),线条追求流畅、圆润、有机。
"内敛含蓄:" 相较于西方时尚的张扬和戏剧性,东方时尚更倾向于含蓄、内敛、优雅的表达,
相关内容:












UMA WANG 2025春夏系列,摄影师Alessandro Tinelli
新一代设计师的道路,无论对内对外,都是清晰但又充满挑战的。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中采样,要深入骨血,理解文化的根本逻辑——“形制背后的哲思、纹样背后的秩序、生活方式背后的审美信仰”,要去“再造”,而不仅是“复古”。走入国际视野,要找到一种让世界听得懂的方式去讲属于我们的故事。“真正的‘国际性’,不是站在别人的舞台上模仿光芒,而是在全球视野中坚定地以自己为源头,找到世界需要你的理由。……我们希望学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回看自己’,从文化反思中建立表达自信,在交叉语境中实现真正的设计对话。”
Jennie在戛纳红毯身着中国品牌SHUSHU/TONG的礼裙
这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讨论公共话题:环境伦理、性别平权、代际差异等。更为深刻的时代脉搏,正鲜活跳动在,这些时尚产业的新鲜血液中。

AI信任危机主题海报,芭莎设计大赏通过AI工具创作
邹游教授对这种焦虑表示理解,“因为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会伴随着深层的职业认知重构。但AI的崛起,绝不意味着人类创造力的终结,而是一场新的创意革命的开端。”所谓不破不立。历史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深刻变革。比如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诞生曾一度让传统肖像画仿佛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正是这场震荡,催生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先锋流派。艺术家们不再执着于细节再现,而转向探索光影、情绪与感知的主观世界。“同样,在今天,AI也在推动我们重新定义设计的边界与价值。所以年轻设计师们面对AI,应当有两种觉悟:一是要主动拥抱技术,把AI视为一种新的创作媒介,就像当年艺术家们接受了摄影、后来又在数字化时代重塑了视觉语言一样;二是要更加坚定地回归设计的本质,锤炼自己的文化立场、审美逻辑与创新能力,因为真正不可替代的,永远是对人性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多种浪潮下成长创造的新一代中国设计师,正在面临一个崭新又陌生的环境。我们看到机遇,也承认差距:我们尚未诞生一个如Chanel、Gucci或Comme des Garçons那样真正意义上具备文化穿透力与全球共鸣能力的现象级品牌。面对这样的话题,邹游教授描述了他眼中“中国时尚的未来”。他不用“我们距离一个现象级品牌的诞生还有多久”来定义,而是在描述一个“文化转折”。这个承载着中国设计、中国想象、中国故事的品牌,将是一次长期沉淀后的系统产物,而非等待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与电光火石的瞬间。“中国设计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世界主流语境,这是一个结构性工程。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还未诞生现象级品牌,问题并不出在‘设计能力’或‘市场体量’,而在于我们整体仍处在一个‘寻找共识表达’的初期阶段——我们仍在试图一个更大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时尚?’而不仅仅是‘什么是好看的衣服’。……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将工艺哲学、生态智慧、数字科技、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的时尚系统,这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奢侈品牌模式,但它可以成为一个全新范式的提出者。在全球时尚行业剧烈变革的当下,这种‘范式创新’恰恰是最稀缺的力量。只要我们的设计师、品牌人、教育者和消费者一起构建起新的价值共识,中国品牌的未来未必要‘成为谁’,而是创造一个从未有过的自己。”Q&A:如果你也有志于时尚产业……Q:面对希望将来可以投身时尚产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可以分享给他们吗?A:一、提升审美,培养全球化视野。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对美有深刻判断的人。这种判断力并非仅来源于观看时装秀或浏览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而是在更广阔的人文与科学领域中,通过对文学、艺术、哲学甚至科技的深入探索所沉淀下来的思维能力。此外,具备全球化视野同样不可或缺。全球化视野不仅意味着了解不同文化,更意味着在多元背景中寻找共情与共鸣,以更宽广的视角回应当代社会的真实需求。二、“在做中学”,将实践变成习惯。设计从来不是抽象的想象游戏,它根植于实践,依赖于物质与手工的具体操作,从绘制草图到试样制作,从面料选择到用户调研,每一个环节都是认知的过程。实践并非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知识生成与创新的发生场,越是在失败、试错、修改中沉淀的经验,越能转化为具备现实张力的创意解决方案。此外,时尚作为高度协作的行业,对沟通、组织、管理能力亦有较高要求,这些都应在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培养。三、理解创造的边界也是创造的一部分。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理论指出,人类在决策时受到认知能力、信息获取和时间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完全理性。在设计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知识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设计出“完美”的作品。然而,这种限制并非障碍,而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优秀的设计师,并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的人,而是善于在限制中寻找可能、在模糊中做出判断的实践者。他们追求的并非“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而是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满意解”(satisficing solution)——在可行的范围内做出最具价值的选择。这种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与利用,正是当代设计思维的核心。中国时尚正在崛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娴熟的执行者,更是具备文化意识、理论深度与世界格局的创作者。希望你们在热爱中保持冷静,在现实中保有理想,走出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