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壮丽旗云,揭秘其神奇的自然作用
珠穆朗玛峰上空常常能看到壮丽的旗云(也叫冰川云),它们在高山探险和气象观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具有“神奇作用”的天气现象。主要作用包括:
1. "天气变化的预兆 (Weather Forecast Indicator):" 这是旗云最显著的作用。它们通常出现在锋面系统附近,随着暖湿空气被山地抬升而形成。旗云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即将发生变化,特别是"降水(雪或雨)"。登山者和气象学家常常通过观察旗云的位置、形态和动态来判断未来几小时内是否会下雨或下雪,以及降水的强度,这对于珠峰这样天气多变、危险极高的环境至关重要。
2. "风力方向的指示 (Wind Direction Indicator):" 旗云的飘动方向基本上就是"风向"。在高空中,风向通常比较稳定。登山者可以利用观察旗云来大致判断风的方向,这对于路线选择、营地搭建、预防风雪和保持方向非常有帮助。
3. "大气状况的反映 (Reflection of Atmospheric Conditions):" 旗云的形成和演变与高空的风场、湿度、温度以及大气稳定度密切相关。它们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高空大气的具体状况。气象学家有时会通过分析旗云的特征来辅助了解和理解局地或大范围的天气系统。
4. "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视觉焦点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and Visual Focus):" 当然
相关内容:
每当天气晴朗之时,在这座世界第一高峰的顶端,便飘浮着丝丝云彩。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被称为“旗云”。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时而又变成袅袅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里奔腾的骏马,转眼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形状姿态万千的旗云,着实为珠峰顶上的一大风景。
那么,这些壮观美丽的旗云是怎么形成的呢?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眷念人间山水美色的五位女神降临在人间,分别掌管着人间的福禄寿、农田、财宝、畜牧和容颜。在这五姐妹中,以三姐珠穆朗玛最为美丽。她不但容貌出众、心地善良,并且她又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让人接近。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怒,有时甚至会报复那些冒犯了她的人类。她居住的地方,靠着一个浩渺无边的古海。海边的山上,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森林,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甜的各种果子,还有许多山禽野兽来玩耍。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美丽富绕的地方。
不知何年何月,突然来了一群山妖水怪,它们兴风作浪,霸占森林,践踏花草,捕杀鸟兽。顿时,搅得鸟兽哭泣,花草枯萎,天地失色。惊动了女神珠穆朗玛,她用无比高强的法力,把山妖水怪镇压在了一座雪山底下。让山野重新恢复了宁静与祥和。她又带来了一群神牛和一双双鸳鸯。并亲手开凿了几处蓝色的冰湖。然后,拖着疲倦的身躯,隐入云雾之中,化作高山,俯瞰着蔚蓝色的大海和绿茵茵的草原。人们为了永久地纪念她,把她变化成的高山称为“第三女神”——即现在的珠穆朗玛峰。
后来,每当天气晴朗之时,人们便会在珠峰顶上看到那漂浮着的云彩,像一面旗帜似的,在风中飘扬。有人会说,那些奇异美丽的云彩,便是那丧生在山妖水怪魔掌之下的万物的灵魂,它们感激珠穆朗玛的拯救之恩,于是从此化作云彩守护着这位伟大的女神。
传说毕竟是传说,科学家们揭秘了旗云之谜
这座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山峰上的奇异风景,如此变化万千,形姿美妙的旗云,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地理学界前辈徐近之先生发现了这一奇特景象,便提出了“珠峰旗云”这一说法。
猜测旗云形成之谜
在猜测旗云的形成原因之前,试想一下,云是怎样形成的呢?潮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四周气压逐渐降低,气团体积就会慢慢膨大。气团膨大时要消耗其热能,造成气团的温度不断降低。温度下降必然会使潮湿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依附在悬浮于空气中的烟尘微粒上,凝结成小水滴;当温度低于 0℃时,形成小冰晶或小水滴,统称为云滴。这种小而密集的云滴在靠近地面时常形成雾,如果悬浮在高空就是云。
那么作为珠峰上姿态万千的旗云,在珠峰周围的其它山峰上却很少能够见到,甚至根本见不到。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有人说,也许是因为它很高吧!可是在珠穆朗玛峰附近超过八千米的山峰还有好几座,都算很高了,这些山峰并没有珠穆朗玛峰上这样显著的旗云。可见,旗云的形成,除了山的高度以外,还要有其他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在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上,一般说来,海拔5-7千米的地区为冰雪覆盖。7千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因此多在裸露的碎石表面。每当日出后,受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受热状况也就不同。冰雪面反射掉的热量较多,气温要比自由大气的温度低些。而碎石表面吸热快,地面附近的气温比自由大气的温度要高得多。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就会产生两个方向不同的局部环流。在7千米以上至峰顶,维持着显著的上升运动。在临近冰雪和碎石交界的地方,这部分冰雪面受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这样,既有了上升运动,又有水汽来源,成云自然就容易了,再加上珠穆朗玛峰顶部的高度,也正好接近于该地上升气流的凝结高度。因此,在顶峰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
云形成时被高空风吹拂,远处的云被吹散,近处的却由于不断成云,而被聚留下来。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旗云的形态也就不断变幻着。
科学家揭秘旗云之谜
科学家认为这种云的生成主要与珠峰特殊的高度和地理条件有关,气象条件则影响了旗云的强弱、形状和飘动方向。白天,由于有不断上升的气流和水汽输送,因此,在珠峰峰顶附近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继而被高空风吹拂、飘移,形成旗云。珠峰旗云一般在日出后形成,11时至15时出现较多。15时后,对流云发展旺盛,云多蔽山,此时旗云时隐时现或被其他云朵所遮蔽,因而很少能够见到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曾8次到珠穆朗玛峰地区,观测、记录和拍摄下了珠峰“旗云”变化,并揭示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科学奥秘。在高登义的《珠穆朗玛峰的旗云》一文中,他认为,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峰顶附近的风向;从“旗云”顶部波涛起伏的状态可以估算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还可以判断之后几天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
旗云——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
旗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9级。
旗云既可作风向标,还可根据方向变化预报天气。旗云的风向以及形状等都会对天气产生影响,因此,有经验的气象工作者和登山队员,可以根据旗云形态的变化来判断西风急流的强弱和高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作为登山天气预报的参考。
“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旗云”自西南自东北飘动:云顶起伏波动大,且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珠峰顶部的云很少,没有形成“旗云”时:有两种情况表示当日和未来1-3天内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其一,若珠峰顶部的云慢慢向东南方移动,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气流,珠峰地区受西风带高压控制;其二,峰顶及其附近的云垂直上升,宛如炊烟袅袅,表明高空风速极小,珠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