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事故频发,滴滴快车安全无忧?深层剖析出行安全疑云”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点出了网约车安全的一个重要层面。确实,虽然顺风车模式因其非盈利、拼车性质而更容易被关联到安全风险事件(尤其是过去一些涉及性别对立或背景不明的案例),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网约车,比如滴滴快车的"快车"或"专车"就一定绝对安全。
认为“坐滴滴快车就很安全”可能是一种过于乐观的"错觉"。原因如下:
1. "司机因素依然存在:" "背景审查:" 虽然滴滴等平台对司机有背景审查,但标准和执行力度可能存在差异,且无法完全杜绝所有有前科或潜在风险的人进入。审查也可能存在漏洞或时效性问题。 "行为问题:" 即使司机背景清白,也可能存在酒驾、疲劳驾驶、路线偏离、服务态度差、车辆状况不佳(如非法改装、保养不足)等问题。这些行为同样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平台派单:" 快车模式下,司机可能为了接单率高而选择更偏僻的路线,或者在高峰期疲劳驾驶,这也增加了潜在风险。
2. "车辆因素:" "车况:" 车辆的维护保养状况直接影响乘坐安全。平台对车辆的抽检频率和力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所有车辆,部分老旧或保养不善的车辆

相关内容:

滴滴顺风车业务尚未整改完善,滴滴快车又出现管理漏洞。8月28日,在滴滴公司总裁因顺风车业务亲自向公众道歉的当天,北京一位女模特称自己乘坐滴滴快车遇车祸毁容,事后发现肇事司机竟然64岁超出驾驶年龄。

法制网微博昨日发布一条图文视频称,北京一位女模特称自己乘坐滴滴快车遇车祸毁容,事后发现肇事司机年龄竟然为64岁,但是平台显示的注册司机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她说,自己联系过滴滴客服,但是滴滴客服的回复就跟机器人一样,只是让顾客等。

图片来自法制网微博截图

引发舆论漩涡的乐清事件也是如此。8月24日,乐清市一名20岁女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事发时间正是午后。女乘客发现行车路线不对劲时,曾发微信给亲友示警,此后失联。其亲友联系滴滴客服询问车主信息,客服却屡次拖延时间,直到数小时后才将车主信息提供给警方。

滴滴如此频繁出事,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其公司内部的监管不力。

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在乐清事件中,乘客林女士就曾在事发前一天乘坐涉案车辆,并被嫌疑人带到偏僻处欲图谋不轨,林女士逃脱后已将此事投诉至滴滴客服平台,但却未收到投诉处理结果反馈。

因乐清女乘客遇害事件,滴滴出行官微发布由创始人兼CEO程维和总裁柳青联名的《郑重道歉》,表示“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

对于这份道歉和整改措施,公众普遍反映冷淡。有评论指出,当恶性事件一再发生后,我们不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当事者道歉,空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话已毫无意义。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则表示:“整改措施说明滴滴方面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这些举措是否足够,特别是滴滴的相关的责任人是否还有进一步的责任,还得看公安机关和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

对此,也有媒体指出,近些年,共享经济平台在资本的逐利下,已经引发了监管隐忧。而作为具备公共交通属性的滴滴平台,在一系列恶性事件之后,监管必须及时跟进。以创新逃避监管或者疏于监管,某种程度上属于监管失职。滴滴业务整改应刻不容缓。

(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法制网、山西晚报)

发布于 2025-10-07 16:46
收藏
1
上一篇:二手标致307评测,性能与性价比解析 下一篇:跑滴滴真的能赚钱吗?我用最真实的数据揭秘收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