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教练综合素质偏低,成因与对策探讨
驾校教练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教练个人、驾校管理、行业规范、社会认知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缺乏专业化培训:"
"教练资格要求不高:" 在很多地方,成为驾校教练的资格认证主要侧重于驾驶技术本身,而对教学能力、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
"缺乏系统教学培训:" 很多教练是从老教练那里“带教”出来的,经验主义色彩浓厚,缺乏接受过现代教学理论、训练方法、学员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他们可能知道怎么开车,但不一定知道怎么有效地教别人开车。
2.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偏差:"
"收入与教学量/考试挂钩:" 部分驾校的教练收入与学员报名数量、培训学时、学员考试通过率等直接挂钩。这可能导致教练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例如:
"催促学员考试:" 即使学员技术未达标,也可能催促他们参加考试,增加了考试风险。
"减少教学时间或降低标准:" 为了赶进度,可能缩短教学时间,或者在教学上打折扣。
"“吃拿卡要”:" 向学员暗示或索要额外费用,提供
相关内容:
造成驾校教练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既有内因, 也有外因。驾校是教练教学的小环境, 对教练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 驾校自身的管理和政府对其引导也决定了驾校是否有能力提高教练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 社会的舆论导向, 学员是否自律也对教练的素质有影响。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处罚制度不完善。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教练持证上岗的准入条件都有明确规定, 但对教练的许多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滞后, 造成对教练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无法可依。驾校内部和管理部门针对驾校教练的处罚制度也不完善。
(二) 驾校管理不规范, 驾校市场缺乏引导。

驾校教练的权力过于集中, 如何教学、何时参加考试均由教练决定, 驾校对教练的管理缺乏制约和监督。许多教练员工资待遇过低, 从理性人衡量利益和惩罚的角度看, 由于惩罚措施机会小, 力度不大, 他们会选择承担风险, 收受或索要“红包”。驾校之间的竞争是经济个体之间的博弈, 许多驾校只注重眼前利益, 缺乏引导和规划, 依赖价格竞争, 忽视教练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 教练学历偏低, 培训教育不足。
我国驾校教练的构成主要是公车司机、出租车司机, 整体学历偏低, 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缺乏再教育和规范的培训。而且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培训中的重要部分, 出现空位。

(四) 学员驾考心态不正确, 社会舆论部重视文明驾考。
许多驾校学员面对考试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 希望能通过不正当途径通过考试, 却忽视了自己的小聪明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也对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提高驾校教练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政府和驾校的责任,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只有形成人人重视交通安全, 树立文明驾驶的意识, 才能使驾校考试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