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台青实地探访,大陆究竟如何?

这句话“百闻不如一见|大陆到底怎么样?台青自己找答案”强调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并鼓励台湾青年(台青)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
这句话可以分解为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广泛流传的中国谚语,意思是“听到一百次别人的说法,不如自己亲眼看到一次”。它强调了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的价值,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轻信道听途说或二手信息。
2. "“大陆到底怎么样?” (Dàlù dàodǐ zěnmeyàng?):" 这直接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许多台湾青年来说,“大陆”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他们可能通过媒体、网络、家人朋友等渠道听到了各种关于大陆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带有偏见、片面性,甚至是矛盾的。因此,他们渴望了解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大陆是什么样的。
3. "“台青自己找答案” (Táiqīng zìjǐ zhǎo dá'àn):" 这部分强调了主动性和主体性。 "台青 (Táiqīng):" 指的是台湾的青年人。他们是两岸关系未来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认知和态度对未来的

相关内容:

“大陆到底怎么样?”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

#台湾人问大陆人答 等话题热度不减

百闻不如一见

越来越多台青踏上大陆之旅

用自己的镜头与日记

给出答案

热门问题一:“台湾人来大陆怎么玩”

“大陆城市这么大,去哪才有意思?”

“有没有适合年轻人打卡、拍照、吃喝玩乐的路线?”

暑期,台青常常在社交平台发帖提问

“北京上海重庆云南贵州……”

“来看看我的家乡吧!”

评论区很快涌入大陆网友的暖心推荐

去享受美食——

“去大陆干什么?”

不少台青会先:“去吃美食!”

火锅、烧烤、小吃、面馆……

从北到南

大陆美食地图正在被台青一一“解锁”

在社交平台上

有人“想念烤鸭、炸酱面……”

还有人晒出“成果”:“五天胖了两斤”

沉浸城市氛围——

大陆美食满足味蕾

不同城市的独特气质叩击感官

有台青这样形容上海:

“去过两次了,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

有人回忆坐飞机在山东降落:

“看到黄河,感动到哭了”

从厦门海滨,到成都街头

从上海的摩天大楼,到西安的古城墙

城市风格各异

都让台青驻足慢行

化为旅行后反复回味的记忆

感受历史——

历史不仅是书本里的名词

更是一砖一瓦带来的真实

西安、洛阳、南京……

是不少台青大陆行的自选目的地

他们身着汉服走进古都

从唐代石雕到秦俑阵列

“就像走进了课本”

有台湾学生在视频中分享:

“原来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东西,是能触摸的”

热门问题二:“大陆人怎么样?”

“人生地不熟,会不会被冷眼相待?”

“一个人旅行,会不会太孤单?”

这是不少台青出发前的疑问

旅途中

两岸同胞的热络互动便是最好的

在西安问路,有人带着走到地铁口

在长沙搭车,有司机大哥一路介绍美食攻略

在云南古镇,有摊主送出一朵花,说“欢迎你们多来玩”

他们说:

“我们担心的是陌生与距离,遇到的是热情和善意”

热门问题三:“大陆游玩方便吗?要准备现金吗?”

不少台青在出发前

都有过这样的提问

来大陆之后,评论区的关键词变成了:

“超方便”“手机就够了”“外卖好快”……

他们说:

“这趟旅程让我对‘数字中国’有了直观感受”

旅程还没结束

台青们已经在规划下一次出发

“大陆太大了”

“意犹未尽,已经在安排下次要去哪里了”

这类留言

在帖文里频频出现

他们说:

“来大陆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越了解,越想再来”

统计数据显示

2024年

两岸人员往来440.5万人次

同比增长53.8%

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402.3万人次

同比增长54.3%

跨越海峡

常来常往

走近走亲

台湾青年们带着问题出发

旅途中用亲眼所见写下答案

那些“听说的”“以为的”“担心的”

在真正走过之后

变成了“原来如此”“比想象中还好”

“百闻不如一见”

这句话,是他们真实体验后的共鸣与期待

也是对下一位提问者最好的

策划:卫铁民

记者:朱娜

实习生:张译文、栾云舒

图源网络

新华社对外部制作

发布于 2025-09-29 13:46
收藏
1
上一篇:重量较量,音箱越重越好还是越轻更佳?深度解析选购标准 下一篇:百闻不如一见,台青大陆探秘,亲身见证大陆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