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民生之问,聚焦“价格怎么样?”的民生关切

我们来探讨一下习近平关于“价格怎么样?”这个问题。
这句话看似简单,直白地触及了民生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物价"。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习近平问“价格怎么样?”,通常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和考量:
1. "关注民生疾苦,体现亲民形象": 物价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和购买力。问价格,是直接关心老百姓“钱袋子”是否被掏空,生活是否负担过重。 这是中国领导层展现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体恤民情的一种常见方式,有助于塑造亲民、务实的领导形象。
2. "衡量经济政策效果":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询问价格,领导层可以了解市场物价走势,评估宏观调控政策(如稳增长、控通胀、促消费等)的效果。 特别是在经历疫情冲击、经济波动或重大政策调整(如能源价格改革、房地产调控等)后,对物价的关注会显著增加。
3. "掌握社会脉搏,预防社会风险": 持续的、过快的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是引发社会不满、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询问价格,也是在借此了解社会情绪,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点”,及时调整

相关内容: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 题:习近平的民生之问|“价格怎么样?”

“有什么特色菜?”

“你们看这价格怎么样?”

3月19日,云南丽江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途中路过一家餐厅,他边翻看一份菜单,边这样询问游客的感受。

“还是很实惠的。”游客道。

简短的对话,折射出总书记对于民生的深深牵挂。

物价直接影响百姓生活,是度量民生冷暖的“温度计”。从价格变化里,可以最直观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每到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与老百姓拉家常、问冷暖。其中,价格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走进乡村、社区、学校的食堂,总书记关心大家吃得怎么样。

考察甘肃兰州一家养老餐厅时,他询问“一餐饭多少钱?”“贵不贵?”“饭菜的质量和卫生有保障吗?”

在青海西宁一所中学的食堂,他询问“一碗拉面多少钱?”“多大的碗?”总书记还特地叮嘱食堂工作人员,一定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营养可口。

春节前夕察看商超店铺,总书记关心供应足不足、价格涨没涨。

在甘肃兰州五泉菜市场,他询问“菜价涨了没有?”“本地菜多不多?”听到菜价稳定,总书记点了点头。

在云南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火腿摊位前,听到商家说“保证不涨价”,总书记笑着说,“但也不要亏本哦”。

走村入户看望群众,总书记还关心老百姓的日常开支贵不贵。

在贵州化屋村考察时,他走进苗族村民赵玉学家,询问“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他询问前来就医的村民,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

从菜价到肉价,从餐费到电费、医疗费用……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总书记所关心的。

在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把抓“菜篮子”作为一件大事,每天看菜价。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谆谆告诫:“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关键时间节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重要关键词。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从“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到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多项举措,致力于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总书记对于价格的一次次询问,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关系着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阚枫

|执笔: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徐洋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发布于 2025-09-29 12:30
收藏
1
上一篇:福州驾校现奇规,方向盘没摸过要扣半学费,梁先生怒斥“太黑了” 下一篇:价格1149元红米手机实用度揭秘,深度解析其性价比与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