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车主易陷误区!揭秘更换防冻液的五大常见陷阱
以下是关于更换防冻液常见的5大误区,希望能帮助车主避免“踩坑”:
"90%车主踩坑!更换防冻液的5大误区"
防冻液(也称为冷却液)是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防止冬季结冰,还能在夏季防沸、全年冷却、防腐蚀。然而,很多车主在更换防冻液时存在误区,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损害发动机。以下是常见的5大误区:
"误区一:随便加!不同品牌、不同颜色的防冻液混加"
"错误做法:" 以前觉得防冻液颜色深浅不一样就代表不一样,或者图方便,将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防冻液混加到一起。
"危害:" 不同品牌的防冻液,其化学成分(如缓蚀剂种类和浓度)可能不同,混合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物或气体,堵塞冷却系统,影响散热效率,甚至损坏水道和发动机。即使是同色防冻液,也可能属于不同技术类型(如有机酸技术OAT、无机盐技术IBTech、混合技术HOAT),同样不建议混加。
"正确做法:" 更换时,应选择与车辆制造商推荐类型和规格相同(或兼容)的防冻液。如果不确定,请查阅车辆说明书或咨询专业维修技师。同品牌同型号通常
相关内容:
误区一:只看颜色选防冻液
不少人觉得防冻液颜色相同就能混用,这其实是大错特错。颜色只是厂家添加的染色剂,用来区分型号和警示泄漏,核心区别在于成分。比如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防冻液不能混用,否则会引发化学反应,腐蚀冷却系统。选购时要严格按照车辆手册上的型号选择,颜色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误区二:等到完全失效才更换
有些车主认为防冻液没出现明显变质就不用换,这种拖延可能会带来麻烦。防冻液的有效期通常是 2-3 年,即使外观正常,其防锈、防腐、防冻的性能也会随时间衰减。长期不更换会导致水箱、水管生锈堵塞,严重时还会引发发动机过热。建议按照手册规定的周期定期更换,不要等出现问题再处理。

误区三:直接加注不排空气
更换防冻液时,若直接往水箱里倒新液就万事大吉,很可能导致冷却系统内残留空气。这些气泡会阻碍防冻液循环,造成局部过热,甚至损坏发动机。正确的做法是在加注后启动车辆,打开排气阀(部分车型需通过特定操作),让空气排出,再补充防冻液至标准液位。

误区四:混用不同品牌产品
有些车主为了图方便,会把不同品牌的防冻液混在一起使用,这存在很大风险。不同厂家的防冻液配方不同,添加剂成分可能存在冲突,混合后容易产生沉淀或絮状物,堵塞冷却管路。即使颜色相同,也不能随意混用,更换时最好将旧液彻底放干净,再加入同一品牌的新液。

误区五:加得越多效果越好
不少人觉得防冻液加得越满越保险,其实这会适得其反。冷却系统需要预留一定空间容纳防冻液受热后的膨胀量,如果加注过满,高温时液体膨胀可能会从溢液口溢出,造成浪费和腐蚀。正确的加注量是液位处于膨胀壶的 “MIN” 和 “MAX” 刻度之间,既不能低于下限,也不要超过上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