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腾,揭秘其是杂牌还是知名品牌之谜

汉腾(Hanteng)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汽车品牌",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牌”。
以下是几点说明:
1. "独立品牌:" 汉腾汽车是由吉利汽车集团于2014年推出的一个"独立子品牌"。吉利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拥有强大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这本身就奠定了汉腾作为独立品牌的地位。 2. "与吉利的关系:" 虽然汉腾是吉利旗下的品牌,但它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和产品线,与吉利汽车(如吉利、帝豪、星越等)是分开的。这种“独立运作”是品牌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市场定位:" 汉腾品牌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提供时尚、运动、智能化的汽车产品,例如汉腾X、汉腾Y等。它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 4. "与“杂牌”的区别:" “杂牌”通常指那些缺乏独立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弱、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可能参差不齐、主要依靠低价策略生存的品牌。这些品牌往往与大型汽车集团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只是集团边缘的、缺乏资源支持的品牌。 汉腾作为吉利汽车的子品牌,共享吉利的技术平台和研发资源,拥有相对完整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投入,其产品在质量、配置等方面

相关内容:

针对汉腾汽车是“杂牌”还是“品牌”的争议,需要从多个维度客观分析其市场定位、产品实力及消费者认知。

汉腾汽车:小众品牌还是潜力股?市场争议背后的真相

近年来,关于汉腾汽车是“杂牌”还是“正规品牌”的讨论在汽车圈屡见不鲜。这一争议背后,既反映了消费者对新兴品牌的审慎态度,也暴露出汉腾自身发展中的矛盾点。本文从品牌背景、产品力、市场表现及行业评价切入,探讨其真实定位。

一、品牌背景:众泰光环下的新生代

汉腾汽车成立于2013年,隶属于众泰汽车母公司铁牛集团。作为众泰的“兄弟品牌”,汉腾从诞生起便背负双重标签:

资源优势:背靠传统车企的供应链和生产经验,初期迅速推出X5、X7等SUV车型;

众泰阴影:众泰因模仿争议饱受诟病,导致汉腾被部分消费者贴上“山寨血统”标签。

二、产品力分析:性价比与创新不足

汉腾早期以“高配低价”策略抢占三四线市场,但其产品力存在明显争议:

优势:

配置丰富:如全景天窗、大屏车机等越级配置吸引预算有限用户;

燃油车性价比:10万元级SUV曾短暂打开市场。

短板:

技术依赖外购:发动机、变速箱多采用三菱等供应商,缺乏核心技术;

品控问题频发:车质网投诉集中在异响、电子故障等,拉低口碑;

新能源转型迟缓:相比比亚迪、蔚来等,电动化布局滞后。

三、市场表现:从短暂崛起到边缘化

高光时刻:2017年销量突破6万辆,借助SUV热潮跻身二线阵营;

断崖下滑:2020年后销量暴跌,2022年多地经销商退网,工厂停产传闻不断;

现状:官网停更、新车停发,母公司众泰破产重整后,汉腾已处事实停摆状态。

四、行业评价:未成体系的“半品牌化”尝试

媒体观点:多数认为其定位模糊,既无高端技术背书,又未形成独特品牌价值,属“机会主义玩家”;

消费者认知:下沉市场曾认可其性价比,但品质稳定性差导致复购率低,“杂牌”标签逐渐固化;

行业定位:严格意义上属“正规车企”,但缺乏持续经营能力,未能完成从“厂牌”到“品牌”的跃迁。

五、争议核心:品牌建设与短期利益的失衡

汉腾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车市淘汰赛的残酷性:

短期策略失效:依赖配置堆砌和低价竞争难以建立长期口碑;

研发投入不足:年研发费用不足头部车企零头,导致技术空心化;

品牌溢价缺失:未能像吉利、长城等通过高端子品牌突破天花板。

阶段性失败的品牌化尝试

汉腾汽车曾试图以“中国自主新势力”自居,但受制于母公司战略失误、研发投入不足及市场环境变化,最终未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从行业标准看,其具备合法车企资质,并非“杂牌”;但从品牌价值维度,它未能完成从“产品制造者”到“品牌塑造者”的转型,最终在激烈竞争中黯然退场。这一案例也为其他新兴品牌敲响警钟:在存量竞争时代,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抛弃。


发布于 2025-09-25 04:30
收藏
1
上一篇:回望汉腾X5/X7S,低价策略遇冷,去年热销车型竟无人问津? 下一篇:为自主品牌喝彩!汉腾X5卓越表现,通勤利器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