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洗车,看似完美,实则深藏的入口陷阱揭秘
上门洗车服务看似为车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实际上它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陷阱”。这种服务往往利用初期优惠或免费体验吸引顾客,但随后通过高价的附加服务、强制推销或复杂的会员制度来获取更多利润。以下是对上门洗车服务可能存在的陷阱的详细分析:
"1. 初期优惠背后的真实目的:"
"免费体验或低价吸引:" 许多上门洗车公司会提供免费或极低价格的初次体验,以吸引顾客尝试并建立客户基础。这种策略看似诱人,实则目的是让你体验服务并产生依赖。
"隐藏费用:" 低价服务通常只包含最基本的清洁项目,而更深入的清洁、打蜡、内饰清洁等则需要额外付费。这些隐藏费用会在你享受服务时逐渐暴露。
"2. 高价的附加服务:"
"强制性推销:" 服务人员在上门过程中,会不断推销高价附加服务,例如发动机舱清洁、轮胎深度清洁、镀晶、封釉等。他们可能会利用你的需求或焦虑心理,说服你购买这些并非必需的服务。
"不透明的定价:" 附加服务的价格往往不透明,服务人员可能会报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通过讨价还价来降低价格,但整个过程会让你感到困惑和压力。
"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附加服务可能由没有资质或经验不足的人员提供,导致清洁效果不佳
相关内容:
上门洗车行业,兴起于2014年前后,在2015年上半年便陆续传出多个平台“关门”的风声,时至下半年更是迎来大规模倒闭潮。过山车式的发展,虽属正常但也多少让人意外。说它正常,是因为对于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定生死;让人诧异的是,即便一开始上门洗车的发展前景并不被广泛看好,应该不至于倒下得如此之快呀?
上门洗车缘何受到创业者和投资人热捧?缘何迎来快速发展?又因为什么遭遇突然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在2015年的“寒冬”里做一番回顾,逝去的时光已经不能倒流,活下来的平台和项目还需挺过“寒冬”继续前行。

互联网人眼中的完美“入口”
汽车行业人士往往不理解互联网公司干嘛盯上上门洗车。这项业务在产业链中,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活儿,车主自己动动手就可以搞定,怎么可能是个“金矿”?
可在互联网创业者当时看来,上门洗车虽非“金矿”,但绝对是打开汽车后市场“宝藏”的“钥匙”,这项业务的诸多特点十分符合互联网特质。
首先,上门比到店有优势。传统的消费特点是到店,互联网消费的则是上门。从到店到上门,改变了诸多行业的消费方式,比如图书,如今大部分消费者买书都通过线上; 比如3C产品,中关村的很多3C大卖场早已变为产品体验中心。上门的优势不言而喻,没有门店所以经营成本更低,服务更快捷,消费者节省更多时间。简单的服务也可以上门,比如洗车,消费者不用排队、省时省力。
其次,属于高频消费。高频是互联网公司寻找“入口”的标准之一,比如买衣服上淘宝、天猫;订餐上美团、饿了么;又比如出行,打车用滴滴、优步。如果不是高频行为,很难造就这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再来看汽车市场,买车绝对不是高频行为,日常的保养一年也就两次,其余的更不用说,一个比一个频率低。洗车,平均下来好歹一周就会进行一次,相比之下消费频率足够高。
再次,行业门槛低。对互联网创业而言,很难进入门槛太高的行业,比如汽车制造或维修。无论造一款车还是建线下品牌维修连锁店,都绝非易事。洗车在汽车后市场中,门槛足够低,操作简单、流程简单,服务可以标准化,实在好入门。
最后,符合移动互联消费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讲求随时随地碎片化的消费,上门洗车容易做到随时随地。消费者可以在家中、单位一键预约,甚至周末带孩子在公园里玩的时候,都能顺便下单给车做个清洗。
种种的互联网特质让上门洗车成为创业者眼中的“香饽饽”,一下来到了“风口”上。从2014年到2015年初,上门洗车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量已经难有确切统计,保守估计至少有50个项目拿到了融资。
短暂繁荣之后迎来倒闭潮
团队组建完毕,风投资金到位,产品也已上线,下一步自然是吸引用户。互联网的一般做法就是“烧钱”补贴用户,进而建立黏性,这一招曾经屡试不爽,上门洗车APP自然照搬照用。于是,一段时间内,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街小巷,贴有“免费洗车”、“1分钱洗车”、“1元钱洗车”等类似广告的电动三轮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效果怎么样呢?这么便宜的价格自然吸引不少消费者尝试。第一次免费或者1分钱,以后每次都返优惠券,上门洗车的用户黏性还算不错。
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拥有用户,而盈利往往是最后考虑的事情,谁的用户多,谁就可能突围而出。对上门洗车APP的创业者来说,要想获得下一轮融资,就必须不断扩大业务覆盖区域,不断增加用户和业务量。
比如一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洗车APP——e洗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苏州、沈阳和佛山等多地提供服务。不仅有上门洗车业务,也与线下洗车门店达成合作,进行双向补贴。有报道称,e洗车在一段时间内,每天业务新增两三万个订单。一名洗车员可以覆盖方圆5公里的区域,每天完成10~12单,最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挣约1.2万元,平均工资水平也达到8000元左右。
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也引来资本的支持,e洗车在今年3月获得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其后,e洗车继续通过补贴扩大业务规模,甚至有了“全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洗车服务平台”称号。
然而,繁荣是短暂的。几个月后,e洗车出现了严重危机,CEO离职,关闭上门洗车和上门保养业务,且传出近百名员工被裁的消息。不仅e洗车,一批上门洗车公司也纷纷倒闭。云洗车、车8、嘀嗒洗车等十几家公司陆续宣布停止运营或停止上门洗车业务。
补贴难持续服务难转化
在用户和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何突然出现倒闭潮?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找出答案。洗车业务不赚钱,吸引用户之后必须做增值服务的转化,将用户导流到汽车保养、美容和保险等赚钱业务上。问题是,要保持洗车用户忠诚度就必须持续补贴,而增值服务的转化率又极低,在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之前,资金已经被耗光。
一位e洗车的前高管曾透露,用户习惯的培养是最“烧钱”的,该平台每个月的洗车补贴要“烧”掉六七百万元。在到店补贴方面,除了给予用户外,e洗车平台还会补贴商户;而在上门洗车方面,补贴的力度则更大:首单补贴金额25~30元,第二单则在10元左右,前两单给予的补贴最高就达40元。2000万美元的融资虽然数目不算小,可是也只能维持几个月。
增值服务的转化也是难题。据了解,e洗车的洗车用户选择保养行为的转化率在5%~6%,比例非常之低。
上门洗车真的就走不通吗?现在来看,整个市场是哀鸿遍野。不过,仍然有活下来的公司在继续摸索。
比如呱呱洗车,该平台相关人士此前曾表示,目前他们差不多可做到收支平衡,原因在其专注于做好洗车服务,而且逐步提高了客单价,上门洗车虽然转化率低,但还有一部分市场需求。
典典养车,也是一家以洗车作为入口的平台公司。如今典典养车的主业早已不再是洗车,而是汽车保险、保养等业务。典典养车还采用了线下直控加盟模式,意在提高转化率。
市场似乎已经给上门洗车判了“死刑”,它被证明是一个完美的入口“陷阱”。而更应该引起反思的是在陷阱中创业公司的激进行为,互联网并非万能,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剩下为数不多的上门洗车创业公司,当谨记同行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