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忠县开启“享老”新篇章,破解养老民生难题,迈向幸福晚年

这是一篇关于忠县从“养老”到“享老”转变的深度报道,探讨其破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与思考:
"【深度】从“养老”到“享老”:忠县正在破解这道民生难题"
“老有所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福祉目标。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的“养老”模式——即仅仅满足老年人基本生存需求的照料型服务——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品质化需求。如何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安”,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华丽转身?重庆市忠县,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着破解这道时代民生难题的路径。
"一、“养老”的困境:从生存保障到品质追求的转变"
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子女外出务工,空巢、独居老人比例不断攀升,“养老”的压力日益凸显。
传统的养老模式往往侧重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提供食宿、医疗护理等。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在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生活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许多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更渴望情感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寄托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如何打破“养老”的物理空间

相关内容:

忠县融媒体中心

农历九月九,重阳佳节至。衰老,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课题;养老,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已成为父母、子女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忠县养老工作现状如何?公众养老观念有何变化?养老难题如何破解?“十五五”期间养老事业将如何发展?重阳节前夕,记者深入走访,一探究竟。

现实困境——

养老机构空置近五成床位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以忠县为例,截至2025年6月,全县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24.34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26.23%。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已成为忠县人口结构的显著特征。


面对少子化、老龄化双重压力,忠县积极推动社区居家与机构养老融合发展。


涂井乡养老服务中心入住老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记者 毛世洲 摄


在社区居家方面,我县按照“一乡镇(街道)一中心,一村社区一站点”,建成4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5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及其村级互助点,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机构养老方面,我县加快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引导社会资本兴建养老机构,支持博爱佳园等11家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报一次性建设补贴。全县养老机构从84家增至117家,床位从7292张增至9900张。全县养老机构食品经营许可证办证率、消防设施配备率分别从32%、55%提升到“双100%”,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完善安全设施。


一家养老公寓食堂,老人们定时就餐。记者 毛世洲 摄


一日三餐由专业厨师制作,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公共区域和房间闻不到一丝异味;建有中医医院,配有专业医生,24小时保障老人身体健康;组织开展棋牌、文娱活动,每月举行集体生日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忠县博爱佳园养老公寓,高品质的生活条件让老人们非常满意。


“最初是被‘骗’来的,现在却舍不得走了。”86岁的入住老人蒋现琼婆婆笑着说。


来自忠县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全县117家养老机构共收住老人5200余人。然而,居家养老人数占全县老年人口总数的98%,入住养老机构者仅占2%;全县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52.52%,近半床位空置。


一边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压力逐渐增大,一边是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近半,原因何在?


忠城忠言

,赞19


观念桎梏——

“面子观”成最大拦路虎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是横亘在养老院与老人之间的高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机构养老成为养老的新选择,但在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之间,很多人仍在犹豫、徘徊。


全国劳动模范刘洪琼向护理人员示范老年人护理工作要点。受访者供图


全国劳动模范、忠县博爱佳园养老公寓副院长刘洪琼,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已整整11年。她坦言:“阻碍老人到养老院的最大问题就是‘面子观’,这体现在老人和子女双方身上。”


许多老人担心,选择养老院会被人看不起。“我怕被老朋友们指指点点:你辛苦一辈子,养了四五个孩子,现在就被‘扫地出门’了?”刚刚退休的王大爷直言。


子女的“面子负担”同样沉重。县城红星小区的赵先生是独生子,他和妻子都要上班,无暇在家陪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他曾几次参观养老院,却迟迟未下决心。


全国劳动模范刘洪琼与入住老人亲切交谈。记者 毛世洲 摄


“怕被骂‘不孝’,面子搁不住。”问及原因,赵先生显得不好意思。


人们对养老院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条件简陋、仅能解决老人基本温饱的“敬老院”阶段。刘洪琼表示,如今的养老院,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人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忠城忠言

,赞19


信任危机——

负面新闻放大恐惧

除了面子问题,对养老院的不信任感,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养老院护理人员悉心为失能老人喂饭。记者 毛世洲 摄


现实中,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极个别事件经网络放大传播后,加重了公众的焦虑。在一些人心中,“吃不饱饭、见不到肉腥、不听话就挨打”是养老院的“通病”。


家住县城中博鸣玉小区的退休教师张万全,退休金足够他进入一家优质养老院。但看多了网上的负面视频后,他对养老院产生了恐惧,“看了那些老人受虐待的视频,心里就害怕,不敢去了。”


在某单位上班的叶小花则将这种担忧投射到了自己父母身上。一想到父母去养老院可能面临饿饭、挨打,她就放弃了送他们入住养老院的念头。她说:“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亲自照料,也不会花钱让父母受委屈。”


一位入住老人讲述养老院的幸福生活。记者 毛世洲 摄


对医疗护理和专业照护的担忧,也是许多家庭的顾虑。“父亲患有肺气肿,在家我能随时观察着,出现状况可及时送医。但到养老院了,住那么多人,谁会特别顾及某一个老人?”家住香山湖小区的聂先生道出了许多子女的心声。


而对于一些失能老人,家人则担心养老机构的护工不专业,怕老人遭罪。在自己要上班,且没有体力和精力照顾的情况下,很多人只得雇请保姆或护工在家护理。“自己能看到护工的一举一动,心里多少踏实一些。”市民周小琴说。


破局之道——

多元发力提升质量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最终目的都是让老人安享晚年。树立新时代孝顺观是关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定义“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将“多陪伴”视为核心,有人以“满足父母各方面需求”为准则,还有人把“自身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当作孝顺……


忠县一家高品质养老公寓投用,两位老人慕名前来参观。记者 毛世洲 摄


在全国劳动模范刘洪琼看来,孝顺不一定非要以“顺”为孝,应“摒弃‘无儿无女才进养老院’的错误观念,如果不具备居家养老条件,将老人送到靠谱的养老院,让‘养老’变‘享老’,这也是一种孝顺。”


令人欣慰的是,在政策引导和媒体宣传下,忠县“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悄然转变:一些多子女家庭主动将父母送入高品质养老院,更多老年人主动要求到养老院生活——养老模式正从“家庭依赖”向“社会协同”转型。


养老院的专业护工在给卧床老人喂饭。记者 毛世洲 摄


除了改变公众的传统养老观念,一系列提质增效措施也在同步推进,并收到明显成效。


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养老机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面问题,我县制定《新建、改建民办养老机构条件、政策指引》并加强对新增养老机构建设指导,实地指导筹建养老机构8家,劝退不符合条件的3家。经指导后建设的养老机构,通过适老化改造,设施配备更适合老人生活。


在行业监管方面,我县依托重庆市智慧养老云平台,录入全县117家养老机构基本信息,并将养老机构视频监管系统接入,实现在线监管;在各养老机构全面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接入“重庆阳光食品”APP,提升食品在线监管效率。


针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我县成立好能手职业培训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等专业,编制养老护理员标准化培训课程,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近年来,有110人通过培训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持证上岗。


忠县博爱佳园养老公寓配套建设幸福港湾中医医院,为入住老人健康护航。记者 毛世洲 摄


针对入住老人就医难问题,县卫生健康委精简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审批环节,予以优先备案,有3家养老机构开设中医医院或医务室;30家医疗机构与114家养老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开通转诊、接诊绿色通道;拟培育2至3家兼具医疗和养老资质的综合性康养机构,打造“医养康养一体化”示范机构。


“‘十五五’期间,我县将新建1个失能老人集中养护中心,提升半失能、失能老人综合护理能力;整合公办养老机构资源增加普惠养老床位,推动民办养老机构提档升级,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推动社区居家机构发展,拓展上门助浴、助医、护理等服务,扩大老人助餐服务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医生、营养师、社工等专业人员进入养老行业,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谈及我县养老工作“十五五”发展规划,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忠城忠言

,赞32



记者手记:


孝道的真谛——

让老人享有幸福与尊严

面对忠县98%的老人固守居家养老模式,而现代化养老机构近半床位闲置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怎样做才是对长者真正的孝顺?是固守“养儿防老”的传统形式,还是让老人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尊严?


数据显示,忠县养老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养老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安全设施全面升级。博爱佳园养老公寓的蒋婆婆从“被‘骗’来到舍不得走”的转变,生动诠释了专业养老机构能够提供比居家养老更优质的生活。然而,“面子观”如同一堵无形的高墙,让许多长者和子女在养老机构的大门前望而却步——老人怕被贴上“被子女抛弃”的标签,子女担忧背负“不孝”的骂名,这种观念枷锁亟待打破。


真正的孝顺,从来不该被传统观念局限。深耕养老领域11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忠县博爱佳园养老公寓副院长刘洪琼认为,当居家养老难以满足父母的实际需求时,选择专业养老机构让他们安享晚年,恰恰是一种更理性、更负责任的爱与孝顺。她的这番话,正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孝顺观的全新内涵。


事实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双职工家庭疲于为生计奔波,让长者在专业机构获得全天候的照护、零距离的医疗保障和丰富的社交生活,远比让他们在空巢中孤独“享受”所谓的自由更具实际意义。


当然,养老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但当更多的“王大爷”和“赵先生”走进现代化养老院,亲眼看到老人们的笑脸,亲身感受专业的服务,公众心中的坚冰自然会慢慢融化。


令人欣慰的是,忠县正在多措并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智慧监管平台让养老机构运营更透明,专业护理培训为行业注入新生力量,医养结合模式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这些措施都在为老人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孝道的真谛,不在于子女是否天天与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而在于老人是否能够安享幸福、有尊严的晚年。只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只有社会能够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机构养老,让每一位长者从“养老”到“享老”跨越的目标才能加快实现。


发布于 2025-11-17 20:18
收藏
1
上一篇:何以重庆丨忠县,解码忠诚密码 下一篇:乖离性百万亚瑟王,星冠型角宿一卡片深度测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