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奔、联卡、格尔发、柳汽四强争霸,哪家企业最让人惋惜不争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主观感受和评价。北奔、联卡、格尔发、柳汽这四家企业都曾是中国重卡行业的参与者,但它们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给外界和业内人士留下的印象也各有侧重。
“恨其不争”通常指的是那些有能力、有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错失机遇、甚至陷入困境,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的企业。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
1. "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衰落/困境:"
"北奔 (Baoneng):" 由一汽和奔驰合资创立,起点很高,技术基础较好。但后期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战略失误、管理问题、资金链等),发展步履维艰,甚至陷入债务危机,最终被一汽集团回购。其经历符合“恨其不争”的描述,一个曾经的光彩形象最终黯淡下去。
"联卡 (Lianka):" 曾经是江淮汽车的重要非独立重卡品牌,有过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后来在与江淮重卡整合的过程中,似乎未能找到清晰的定位,市场份额萎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它的衰落也让人感到可惜。
"格尔发 (Geerfa):" 格尔发动力本身实力不俗,但整车业务整合和发展似乎遇到了很多波折,尤其是在市场扩张和应对竞争方面。近年来还卷入了一些负面事件(如
相关内容:
重卡市场的品牌众多,但混混也多,原本四五个品牌就可以满足的市场愣是挤进了近20个品牌,结果就是除了前五其他家都可有可无而且亏损严重。
这些半死不活的车企中有许多还是昔日的强势品牌,最典型的如北奔,当年可是赫赫有名,毕竟有奔驰的技术在里面,而且有军车的基因,怎奈在民品上却差强人意,经常混不进前十,就好比一个臃肿的大胖子,肉很多但没有内涵。

再比如联卡,最初的时候集合了多家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要联合起来干掉传统品牌,最开始的产品也无比豪迈地把价格订到五六十万元,怎奈那个时期国产高端重卡还不被用户认知,加上自己的产品力和价格不匹配,这家企业自诞生起就没火起来,现在看似在向新能源转型,可惜市场最好的时期已过,想二次创业成功谈何容易?

再看看格尔发,这家企业曾经被称为千年老七,就是不上不下,总在第二阵营的末尾徘徊,做长头车瞻前顾后,做新能源又下不了决心,与轻卡板块比起来差得不止一点半点。格尔发的平庸主要在于没有特别突出的强项,品牌力上较大品牌又略显小众,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标签让它一直很难成为卡友们的购车首选。

柳汽也有些被边缘化,说它是独立的品牌其背后又是东风的影子,说它是东风的子品牌又似乎想自己开条路出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发展有掣肘,从前段时间被小车撞飞的事件来看,柳汽很软,危机公关也不给力,在最终决策上似乎还要看东风的脸色,施展不开手脚,这是柳汽发展不成第一阵营品牌的主要原因。
说到此类让人爱不起来的品牌,重卡市场还有很多,比如已经几乎宣布死亡的红岩和大运,以及并不被长期看好的三一、徐工之流,从这些品牌上看不到长期主义的影子,也看不到潜心研究技术升级产品的决心,销量主义、打价格战、自娱自乐等是它们的标签,恐怕最后慢慢退出市场的也是这些品牌吧。
重卡市场的混混真的很多,昙花一现是标志,老喊二次创业是常态,国产重卡品牌能做大做强是每个参与者的梦想,但对于那些不争气又不想好好为行业做些贡献的企业还是早点退出好些吧?打着解决就业问题的口号浪费资源,还不如把机会让给那些有初心的企业,给卡友们造好车,让他们多赚钱,行业就会更好些,物流发展了,需求也会更多些,有时选择退出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造福行业!
未来,重汽、解放、东风、陕汽、福田,这五家企业将主宰重卡市场,当然,后来者宇通、远程等也会给这些企业带来冲击,但这些良性竞争很有必要,新企业会推动老企业创新、转型,老企业又给新企业经常上一课,这种亦师亦友、一起进步的状态才是重卡行业该有的不断向上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