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购电车投入滴滴,年终账单泪目,一年跑下来竟是这样!
“14万买电车跑滴滴,一年后我哭了!” 这句话充满了辛酸和无奈,也反映了当前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特别是选择跑网约车这种高强度运营模式的司机们可能面临的困境。
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1. "高昂的车辆损耗和维护成本:"
"折旧:" 14万的车,即使是一年,其价值也会大幅下跌,尤其是对于高频运营的网约车,车辆折旧成本非常高。
"电费/油费:" 虽然电车理论上使用成本低于油车,但在高负荷、长距离、频繁启停的网约车运营模式下,电费(或油费)仍然是巨大的开销。尤其是在电价上涨或路况不佳(频繁加速减速)的情况下。
"保养维修:" 电车虽然没有发动机,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刹车系统(通常是能量回收)等都需要定期保养和潜在的维修。高强度的运营会加速这些部件的磨损。电池衰减是长期隐忧。
"保险:" 网约车运营的保险费用通常比私家车要高得多。
2. "运营成本:"
"过路费、高速费:" 网约车跑长途或者跑高速,这部分费用不低。
"停车费:" 白天运营结束后,晚上需要将车辆停在成本不低的停车场。
相关内容:
前两天拉活儿,碰到个同行大哥,一聊,给我整沉默了。去年他失业,一跺脚花了14万买了辆电车,想着跑滴滴总比上班强。结果呢?吭哧吭哧干了一年,除去各种开销,到手就5万块。我正想说“还行啊”,大哥一拍方向盘,苦着脸说:“兄弟,你猜我这车现在新车卖多少?9万!等于我这一年,屁都没挣着,就赚了个寂寞!”
这话听着扎心,但细想一下,这不就是咱们很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总想着抓住个风口,就能飞起来。可等你一头扎进去才发现,风停了,摔得最惨的就是自己。大哥这5万块,是用三万多公里、无数个早出晚归和错过的家庭时光换来的。结果呢?全填进了车价下跌的窟窿里。
说白了,他不是在为自己赚钱,而是在为那辆车的折旧率拼命。这哪是当老板,这分明是给“铁饭碗”打工,还是个会贬值的“铁饭碗”。咱们总在计算赚了多少现金,却很少算自己失去了多少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时间、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机会。
大哥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在时代浪潮下的无奈。我们总在奋力向前,却忘了回头看看,自己追逐的到底是生活的希望,还是一个不断缩水的数字?这年头,选对赛道比埋头苦干重要多了。不然,到头来可能真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