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一剂渗透无形的“慢性毒药”
将营销比作“慢性毒药”是一个相当形象且引人深思的比喻,它通常带有批判性,暗示营销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隐蔽、深远且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比喻:
1. "侵蚀价值观与真实性 (Erosion of Values and Authenticity):"
过度营销,特别是那些强调物质主义、制造不切实际期望、利用焦虑或进行虚假宣传的营销,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更注重外在、物质和消费,而忽视内在品质、精神追求或真实需求。
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品牌可能不断“营销”,甚至牺牲产品/服务的质量或诚信,这种“慢性”的欺骗会积累用户的信任危机。
2. "制造焦虑与不满足感 (Creating Anxiety and Dissatisfaction):"
营销常常通过对比、制造“稀缺感”、展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等方式,让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缺少什么”,从而产生焦虑和持续的不满足感。
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不断刺激消费欲望,让人陷入“拥有—厌倦—渴望拥有更多”的循环,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浪费社会资源与时间 (Wast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Time):"
大量的营销活动(广告、促销、社交媒体互动等)需要消耗巨大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相关内容:
象征意义支付远超成本的溢价;用轻奢生活、精致人设制造焦虑,让普通人透支收入去追逐本不需要的体面。四、营销演绎成了欲望操控术。营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过度”了。但,同为过度营销其实也是有差别的。有些“过度营销” 早已渗透进生活,让人们习以为常,还认为是理所当然,在无知无觉中陷入了商家的陷阱。我们姑且把这种营销称之为合理的过度营销吧,比如,吃火锅的时候,来一瓶王老吉,你说算合理不?有些“过度营销”却处处透出了商家的算计,大字宣传+小字免责,在误导消费者的时候,还能把责任摘得一干二净。这类还能算是合理么?还有一些营销,就是完全属于欺骗了,类似那个大肆宣扬的挖孔机盖,此处不多说了,各位细品。营销在追逐利益的指引下进化着,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变质着,商家和消费者的欲望都在被无限的放大着,现在的营销无疑已成了一颗慢性毒药,在不断的腐蚀着消费者和商家。《道德经》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古人追求的,是“少欲望、少纷争”的和谐;而营销的逻辑,恰恰与之相反。它不断挖掘人性深处的渴望,不断制造可欲之物,让人们在追逐中迷失。适时该给狂奔的营销踩踩刹车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