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辛酸实录,每日奔波13小时,净收入280元,成本压榨下的真实困境
确实,很多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状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每天工作13小时,收入280元,这个情况确实反映了行业竞争激烈和运营成本高企的现实。
要计算除去成本后还剩多少,我们需要知道具体的成本构成。网约车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车辆成本":
"折旧费":车辆是有使用寿命的,按里程或年限折算。
"保险费":交强险、商业险(三者险、车损险、座位险等),尤其是三者险,现在保额很高。
"年检费"。
2. "燃油/电费":这是最大的变动成本之一,取决于车辆类型(燃油车/电车)、行驶里程和当地油价/电价。
3. "路桥费":高速、快速路、某些桥梁的通行费。
4. "车辆维护保养费":小保养、大保养、维修、更换零件等。
5. "司机自身成本":
"油钱/电钱"(如果车辆是租赁的,这部分可能包含在租金里,但如果是自己的车,则需要自己承担)。
"服装费"(马甲、反光衣等)。
"洗车费"。
"通讯费"。
"可能的车辆租赁费"(如果是租赁车辆
相关内容:
前几天去高铁站赶车,打车时遇到一位青岛的网约车师傅。上车刚坐稳,他就叹了口气说:“现在跑车真不如以前了,能活着就不错了,将就着干吧!”这句话听得我心里咯噔一下。师傅说过完国庆节后,乘客明显少了很多,平台还悄悄下调了单价,同样的里程,以前能到手20块,现在只有15块了。他昨天从早上7点跑到晚上8点,13个小时流水才280块,这钱挣得也太不容易了。

师傅的话让我想起了邻居王师傅,他也是开网约车的。前几天碰到他,他正蹲在楼下抽烟,一脸愁容。我问他最近怎么样,他苦笑着说:“别提了,上个月除去各种开销,到手才4200块。我这还是每天跑12个小时以上,几乎全年无休的情况。”王师傅说他现在最怕的就是车子出问题,一旦修车,好几天就白干了。
其实,网约车司机的收入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来帮师傅们算一笔账。以青岛这位师傅开的埃安网约车为例,一年的固定支出就有3万元:车辆折损2万元,保险7000元,电费3000元。这样算下来,每天的固定成本就有82元,再加上每天30元的餐费,一天的基本开销就是112元。如果按照师傅说的每天收入280元计算,实际到手只有168元左右,一个月下来也就5040元。但这还没算上车辆保养、维修等其他费用,难怪师傅说月净收入只有4200元左右。
不得不说,这个收入水平在青岛这样的城市真的不算高。现在随便找个保安、保洁的工作,月薪也能有4000元左右,而且工作时间更短,也不用承担车辆折损、维修等风险。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坚持跑网约车呢?王师傅告诉我,主要是因为门槛低,时间相对自由。很多司机都是上了年纪,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能靠这个维持生计。
更让人揪心的是,网约车司机的工作环境其实并不好。长时间坐在驾驶座上,很容易得腰椎、颈椎方面的职业病。而且为了多接单,很多司机都是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长期下来对肠胃也不好。师傅说他认识的好几个同行,都因为长期劳累住进了医院,到头来挣的钱还不够医药费。
现在网约车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是乘客减少,另一方面是司机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为了多接单,很多司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甚至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接单。但这样一来,成本也增加了,实际上并没有多赚钱。
其实,平台的抽成也是司机们头疼的问题。虽然平台宣称抽成在20%左右,但很多司机反映实际抽成远高于这个比例。有时候一个订单乘客支付了50元,司机到手只有30元左右,抽成高达40%。而且平台还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看似是给乘客福利,实际上是变相降低了司机的收入。
不得不说,网约车司机这个职业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以前听说有人跑网约车月入过万,现在能月入6000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司机都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在坚持,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对于一些中年司机来说,转行谈何容易。
现在的网约车司机,就像是在钢丝上行走。一方面要面对平台的各种规则和压力,另一方面要承担车辆的各种成本和风险。他们每天在路上奔波十几个小时,为城市的交通出行提供便利,但自己却拿着不高的收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说到底,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司机们的辛勤付出。如果司机们的生存状况持续恶化,最终影响的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如何平衡平台、司机和乘客的利益,让网约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你怎么看待现在网约车司机的生存现状?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善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环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