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研昔日辉煌今何在?公信力下滑背后的真相揭秘!
中保研(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技术鉴定中心)的公信力下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它曾经是汽车安全领域权威的测试机构和评级标杆,但随着时间推移,一系列事件和质疑逐渐侵蚀了其公信力。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测试结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脱节:"
"C-IASI测试的兴起:" 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由汽车安全工程师技术委员会(CSE)发起,采用更接近实际碰撞的测试标准(如40%偏置碰撞),其结果显示出与中保研(C-NCAP)不同的排名。许多车型在中保研中表现优异,但在C-IASI测试中得分不高,甚至出现严重结构失效。这直接让消费者和行业质疑中保研测试的“严苛性”是否过于保守,或者测试标准是否真的模拟了真实的交通事故。
"“安全焦虑”:"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车辆在真实事故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中保研的星级。当看到某些在中保研高分、但在C-IASI中表现不佳的车型时,消费者会感到困惑和不安,认为中保研的评级不够可靠。
2. "测试标准和方法论的争议:"
"测试标准的“严苛性”:" 过去,中保研以其极其严苛的测试标准著称,甚至有“一
相关内容:
沉寂了近半年后,4月中保研C-IASI公布了2022年第一批车型的碰撞成绩,包括坦克300、特斯拉Model Y在内的6款车型。
从结果来看,碰撞成绩也基本符合大众预期,比如成绩较为拉胯的MPV别克GL8在25%偏置碰撞环节表现较差,仅获得“A”(良好)的评价。
紧接着,5月中保研又公布了5款即将参与测试的车型名单,像小鹏P5、影豹、思域等热门新能源、传统燃油轿车悉数在内。
但是无论测试成绩客观与否,不管那些即将参与评测的车型有多热门,在两份公告的评论区,画风却惊人的一致:
“五星批发部升级了?变成10⭐批发部了?”;
“希望做到真实”;
“中保研已然不可信了”;
……

消费者众口一词的背后,都在直指一点:曾经我们所信赖的公平、公正的中保研已经变了?
这究竟是何原因?
深陷塔西佗陷阱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在其著作《历史》中提出了一个政治学名词——塔西佗陷阱: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引申来看,当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对于中保研而言,同样陷入了“失去民心”的塔西佗陷阱,其根源就在于两年前的皓影碰撞事件。
2019年,手撕帕萨特的中保研确立了自己“公平、公正”第三方评测机构的人设,在众多媒体深挖下,牵涉出中保研背后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发起,理论上和主机厂站在“对立面”的中保研更应该“为民做主”。

然而,当初消费者的信任有多大,如今的失望就有多高。
2020年6月,中保研发布了皓影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的皓影车头不仅被撞得稀巴烂,A柱也发生明显弯折,驾驶室侵入严重。
万万没想到,几天后官网公布的成绩显示,皓影正面25%偏置碰撞成绩为A(良好),车内成员安全指数为G(优秀)。

面对两极化的测试视频和最终成绩,消费者自然是不答应。随后更骚的操作来了,皓影测试成绩从中保研的官网离奇消失。针对此次事件,中保研改天就发布了关于敏感数据被盗的声明。
大致含义就是:“我没有,我不是,别瞎说”,腆着脸的否认三连。完全和塔西佗笔下的昏君尼禄一样,把公众当傻子。这个时候,中保研的公信力已经被放在火架上烤了。
如果我是中保研,接下来无非三条路可走:
1、选择沉默,不做测试,中保研彻底废掉;
2、不顾皓影负面,继续测试,公信力废掉;
3、公布事件真相,继续测试,公信力慢慢修复。
很遗憾,中保研选择了最好走的第二条路。在沉默半年后,公布了5款车型的碰撞成绩,皓影和曾经的“投名状”帕萨特赫然在列,而且皓影成绩依然没变,帕萨特全部获得“G”(优秀)评价。

注意,皓影在这段时间并没有进行中期改款,也就是说半年后测试车型大概率还是之前的版本,这个成绩显然难以服众。
最关键的是在此之后的两年里,中保研评测的绝大多数车型,除了维修经济性大家普遍较差外,几乎多数热门车型其他项目评价均为“G”。不少网友戏谑,继中汽研之后,又出现一个“5G批发商”。
或许这其中,有车企为了获取优异成绩在车身结构安全上下足了功夫,但是在中保研没有正面给出皓影碰撞事件真相之前,所做的任何测试在消费者心中都是存疑的,而且提及中保研公众本能联想到皓影,这样的“塔西佗陷阱”无解。
当然了,皓影事件只是表面,中保研公信力降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消费者更信任接近真实的测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认知,在不同时期,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有着不同的理解。
比如十年前,老一辈的观念是铁皮厚、关门赘手的车才够高级、安全,常常吐槽日系皮薄德系厚实,所以才会出现在某德系4S店上演的近十人站在门框上做营销,或是大锤敲保险杠的闹剧;
接着,中汽研C-NCAP效仿欧洲的E-NCAP,将汽车搬进实验室进行真刀实枪的碰撞测试,让消费者更直观的了解谁更耐撞,谁更皮实;
然后,中保研C-IASI根据美规IIHS,苛刻了碰撞测试规则,并将实际事故中发生概率和死亡概率较高的25%偏置碰撞进行测试。

可以看到,随着汽车文化的普及,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重视和认知在提高,车企以及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方式也在进阶。
到了现阶段,用户已经慢慢不满足于中保研和中汽研的“开卷考试”,当懂车帝推出《懂车试验场》对两款车型进行真实碰撞的时候才会更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这倒不是说懂车帝的安全评测比中保研和中汽研更专业,而是说像《懂车试验场》,以及易车的《真十万公里长测》项目更真实,更符合用户日常用车的预期。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保研公信力越来越低,也是因为消费者更信任真实评测项目。这就好比曾经中保研的公信力高于中汽研,如今的中保研也会慢慢被其他更具说服力的评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