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都说卖电动车不赚钱!商家为何仍坚守市场之谜

“卖电动车不赚钱”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很多业内人士也深有体会。然而,现实情况是,尽管利润空间可能不像过去那么暴利,但依然有大量的商家(包括品牌授权店、经销商、乃至一些独立门店)在苦苦坚持甚至不断扩张。这背后的原因远比“不赚钱”这个标签要复杂得多。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真实原因:
1. "市场体量巨大且仍在增长:" "庞大的基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用户基数极其庞大。即使渗透率已经不低,但新增用户、更换用户以及维修保养需求依然非常可观。 "下沉市场潜力:" 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地区,电动车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些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城市内部需求:" 在大城市,电动车因其便捷、环保、经济而被广泛用于通勤、短途运输等,需求持续存在。
2. "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启动资金:" 相比汽车经销商,电动车的单台利润(虽然可能不高)乘以大量销售,累积起来仍有一定可观的收入。初始投资相对较低,使得更多商家有能力进入市场。 "运营成本:" 店铺面积要求相对较小,库存压力(尤其对某些快消型电动车)可能不如汽车那么重,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关内容:

如果按照行业发展的周期来看,电动二轮车行业已经到了成熟期了,早在2018年之间就已经过了爆发期,现在属于平台期,增量已经没有了,而且存量市场也在不断下滑。这给经销商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钱难赚,不好赚。为啥这些电动车经销商还在苦苦坚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呢?

赚大钱机会没有了,维持生活还行

2004年前后第一批经销商是赚到大钱的,那时候大部分是摩托车经销商转型而来的,电动自行车利润通常在300-500元/台,而且正直行业的爆发期,资产千万,甚至过亿的电动自行车经销商比比皆是。那时候是真的赚钱。

第二阶段是2008年-2015年,这一段的大经销商基本上稳定,二网开始崛起,一些身价百万、千万的二网老板出现,2015年以后,价格逐步透明化,而且厂家之间的价格战不断,导致利润大幅下滑。

2025年前后,电动两轮车的普遍利润在5-200元/台,叠加货币贬值,光从车子上赚的钱确实让很多经销商很难受,不过,这一批留下的经销商靠厂家补贴,还有多年的客群积累,一年10-20万的纯利润还是有的,维持生活没问题。

靠售后赚钱

虽然电动车市场增量已经没有了,但是依托4亿辆的庞大存量市场,通过电动车维修、更换电池也能赚到不菲的收入的。举个例子,杭州这边电动车补个胎至少20块钱。换一组电池也得赚个100-200元。售后这一块确实利润不低。

靠厂家的补贴激励政策赚钱

当然这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会给,只有一二线品牌才会有。比如给某地经销商定销量目标,该商家达到目标以后,厂家承诺低价或者无偿提供多少服务或者货品。这些低成本货品到经销商这里就变成了额外利润。这些就是厂家的补贴。一些中大型品牌经销商,靠这个也能坚持下来。

年纪大了,转型难

很多老板前半生都投入到了电动车行业里,其他的行业经验几乎为0,自己又不愿意出去打工,虽然电动车不赚钱,但是这是自己熟悉领域,只要不亏钱,自己还是愿意坚持。即便自己的品牌厂家倒闭了,自己也必须切换到另一家。

最后一点,剩者为王!大家都在硬扛,都希望成为最后能抗住那个,只要市面上的经销门店淘汰一半以上,空白出来的市场,便能让剩下的商家赚的盆满钵满。大家都在等,就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发布于 2025-10-04 19:00
收藏
1
上一篇:深度探讨,电动车销售盈利之谜——每辆电动车背后藏着多少利润? 下一篇:韩系车新篇章,现代与起亚车型,现时购车性价比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