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揭秘,为何3楼、7楼、10楼、17楼不建议购买?后期难题让人头疼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多所谓的“内行人”或“风水大师”会提出类似建议。然而,从建筑学、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以及日常使用便利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以说是基于迷信或刻板印象。
以下是对这些楼层的分析,解释为什么不建议购买的说法通常不成立:
1. "3楼、7楼、10楼、17楼等数字的由来:" "迷信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某些数字被认为不吉利(例如“4”谐音“死”,“7”有时与死亡相关,“10”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认为不圆满,“17”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谐音不祥词语)。尤其是“4”和“7”,是避讳的主要对象。开发商或销售人员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可能会刻意避讳这些楼层。 "并非基于建筑或安全原因:" 没有任何建筑学或工程学原理表明,这些特定的楼层数字本身存在结构、防火、抗震等方面的绝对劣势。
2. "从建筑和结构角度看:" "承重结构:" 一栋现代建筑(尤其是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是整体的。楼板和墙体共同承担荷载。某一层楼板承担的荷载与其上下楼板共同分担,并不会因为楼层数字是“3”或“7”就变得特别脆弱。建筑物的

相关内容:

“槽钢层”三个字一出现,你脑子里是不是已经自动响起滴答漏水声?

别慌,今天咱们把开发商藏了十年的老底直接掀给你看,顺带把新规、新保险、新检测一次打包,看完再去售楼处,销售都不敢跟你玩话术。

先说最扎心的:3、7、10、17楼,这几层在不少楼盘里就是“补丁大户”。

为啥?

十年前脚手架洞眼没封严实,外墙像被缝过线的破棉袄,第一年没事,第三年雨季一到,墙布直接变墙纸。

别问我怎么知道,我表弟就住17楼,去年一面墙铲下来八公斤腻子,全是黑的。

以前销售嘴硬“没有槽钢层”,现在国家替他打脸。

去年6月起,售楼处必须贴“补丁地图”,哪层是槽钢层、哪面墙打过洞,A4纸直接上墙,拍个照就能留证。

合同里还得写明“五年质保期内漏水,开发商48小时到场”,写不清的你扭头就走,他比你慌。

怕他们耍赖?

头部房企已经上红外热成像仪了,渗漏点0.1℃温差都能抓拍,相当于给房子做“CT”。

收房前你就一句话:“把红外报告拿出来,没有就拒收。

”这话一出,工程部老大都得亲自陪你验房,比小红书攻略好用一百倍。

真倒霉还是漏了?

平安新出的“房屋质量险”能接盘,保费只要总房款的0.03%,算下来100万的房子一年300块,比物业费便宜。

漏水、墙皮鼓包、窗框长毛都管,72小时内报案,维修队直接上门,不用你跟物业踢皮球。

记住,买完房立刻投,等待期30天,别等下雨才想起买保险。

想彻底避开坑,直接选装配式楼盘,工厂一次成型,现场没有脚手架洞,槽钢层直接绝迹。

腰线层也顺手解决,那玩意儿上下两层都遭殃,阳台挡光30%,冬天晒衣服得跑楼顶。

实在喜欢户型,就往下再跳两层,价差也就每平多两杯星巴克,十年采光权换得值。

最后给你一张“砍价底牌”:同一户型,槽钢层挂牌价普遍低8-12%,别急着乐,先算笔账:补一次外墙渗漏市价2万起,保险虽赔但折腾两个月,房租损失自己吞。

折下来的8%能覆盖两次维修,你才考虑下手,不然“便宜”就是最贵的坑。

去售楼处之前,把“全国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平台”收藏了,输入项目名称,验收记录、投诉工单全拉出来,比销售嘴里的“央企背书”靠谱。

带上手机、卷尺、红外报告、保险条款,四件套齐全,你就不再是“买房小白”,而是“开发商最不想遇到的业主”。

发布于 2025-10-04 21:47
收藏
1
上一篇:3万购入三菱翼神1.6L,车内诡异发现“魂环”,紧急求问,法师召唤指南? 下一篇:揭秘风水禁忌,为何3楼、7楼、13楼、17楼才是“不能买”的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