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眼里的北京,探寻千万种独特魅力

这句话说得非常对,而且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 "视角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份背景、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人生阶段"等的不同,看待北京的方式也会截然不同。 2. "体验的独特性":一个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受到它的机遇与压力;一个寻访古都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沉醉于它的历史底蕴;一个来京旅游的外国友人,可能会惊叹于它的现代繁华与古老建筑的反差;一个土生土长的老人,则可能拥有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深厚情感和记忆。 3. "魅力的层次性":北京的魅力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故宫的红墙黄瓦、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等"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可以是国贸CBD的摩天大楼、三里屯的时尚潮流等"现代都市"的魅力;还可以是老胡同里的京味儿生活、各种特色小吃、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市井烟火"的魅力。
因此,“千万人眼里的北京,有千万种魅力”这句话,不仅是对北京魅力的精妙概括,也提醒我们:
"尊重和理解差异":每个人对北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都值得被看见。 "保持开放心态":我们看待北京的角度也可能有限,需要不断学习和体验。

相关内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千万个人的心里,有千万种北京。

在7月25日至26日举行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他们心中的“印象北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眼里,北京是一幅博大的画卷,城市的大地如同天然的画布,滋养着一代代的美术工作者。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看来,扎根北京做好创作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北京文化名片的“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是其创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在市民的眼里,北京意味着处处是生活,北京的变化与市民的日常密切相连。

北京,是作家梁晓声生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城市。最初,梁晓声居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院里12年,在大院里“三点一线”,幸福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经常不知不觉就一个星期没离开大院。后来他被调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又在北京电影学院旁边的健安西路那条小街居住了12年。再后来,他搬到牡丹园北里。

梁晓声感受最大的是北京的变化,当年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紧绷的小街》,记录了小街脏乱差的种种。像这样脏得“要用高强度的洗洁精喷洗三四次”的小街,如今早已改头换面。梁晓声说,“环境好了,大家的脾气也好了,脾气好了,就能够接受文明礼貌的倡导”。

在考古学家眼里,北京的泥土里蕴藏的时间跨度以几十万年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曾经专门注意过国际上几个知名大都市是从何时开始有人类活动的。伦敦8000年前还是小村落,东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5000年,罗马是4000年,它们成为都城则更晚。而在中国北京,有人类活动的时间轴要调至70万年前。王巍曾参与过的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工作2021年又有新发现,再证北京3000年建城史。

“在世界各大都市中,北京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绝对是首屈一指。”王巍表示。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认为,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北京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还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潜力无限。

“在国际上提到北京,人们首先想到这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方面如果谈到任何一个中国城市,毫无疑问北京也是排在最靠前的。”安来顺分享了他进行国际交往时的感受。

中国旅游研究院每年分季度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60座城市、国际120座城市进行游客满意度监测。10年间,北京的得分从76分上升到85.4分。“这10年期间的变化非常巨大。这不是哪几个专家评出来,也不是哪个领导给的,是千千万万的游客打分打出来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解释。

戴斌思考,为什么10年里北京平均每年差不多可以涨一分?一位国际友人不经意间给了他答案。有一次聊天,戴斌问对方:“你对北京的印象是什么?”对方说:”你知道吗?北京不止有五环,还有一环。”

这位外国朋友说出了北京“六环新解”。“北京有一个环城绿化带。如果打开地图会发现北京(外围)基本被绿色环绕了。”

北京的魅力,更在不断涌现的新的生机。他说,北京这座城市不只是有多么悠久的文化,有多么高大上的深厚历史,而是确确实实在为2000多万人美好的生活、休闲、服务竭尽全力,“这样的政府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政府”。

所有人的目之所及,共同拼出一幅有里有面、可敬可爱、不断成长的北京。

作为在北京已经生活了37年的市民,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觉得,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他的期待里,北京要“快”,比如文化事业就要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呼吁“慢”。“希望所有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里的人,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留一点慢时光,走过鸽哨和光影流动的胡同,走过一出又一出的大戏,走过岁月和人生的四季,”白岩松说,因为这个城市里的文化需要更多的知音,大家一起去促快,一起去留慢。

责任编辑:堵力,姜蕾,郭韶明,邹艳娟,王国强,陈剑,程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9-29 12:00
收藏
1
上一篇:首都北京市惊人实力揭秘,10组大数据深度解析,你绝对想不到! 下一篇:旅游北京行记,我的北京印象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