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被迫降速?「交通宁静区」会是行人天堂吗?

  • 2024-03-09 12:00
  • 车展

为了摆脱「行人地狱」的负面形象,政府除了严格立法取缔外,也希望从工程面进行改善,才能治标又治本,这让国内已经行之有年的「交通宁静区」再度被拿出来讨论,认为应该要加大推广力道,究竟什么是「交通宁静区」?哪些地方适合设置?规划上有规定吗?本篇带你一一釐清!(图/高雄市政府)

交通宁静区设计概念起源

「交通宁静区」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的荷兰,当地以「Woonerf」来称呼,有「生活化街道」的意思。当时的时空背景是汽车开始普及,导致交通死伤增加,社区居民担心太多车辆进出,会影响居住品质,还可能会威胁儿童安全,因此开始将花盆、石块放置于道路两旁,或是乾脆种起植栽,藉此降低行经车辆的车速,达到减少车流的目的,而这个概念后来也被荷兰政府採纳为道路设计标準,并推广至欧洲、日本、澳洲等地,皆是利用交通工程与管制措施,抑制汽、机车通行的便利性,来改善行人的交通安全。

台湾的做法是?

而国内也在2017年率先于六都引进「交通宁静区」,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县市,主要选定学校、医院、大型社区等人潮众多的地方进行试办,不过初期仅针对标示区限速30km/h,并在周边设立告示牌、禁鸣喇吧等,没有搭配道路改善工程,因此效用不大;但随着「行人地狱」的检讨声浪加剧,近年来「交通宁静区」除了增设彩色行穿线、标线型人行道、交通号誌之外,也要求须纳入减速工程辅助的配套措施。(图/交通安全入口网)

为什么设定速限30km/h?

交通宁静区的首要条件是「速限30km/h」,凡是行经标示区的车辆都被要求降速通过,而为什么会这样规定呢?其实是根据研究统计,包含行人、自行车骑士、机车骑士等弱势道路使用者,因几乎没有防护,若被时速50km/h的车辆碰撞,死亡风险将达85%,但若车速低于30km/h,死亡风险降至10%。由此可知,车速与交通事故伤亡严重程度息息相关,透过设置交通宁静区管理车速,将可有效提高用路人的安全。

设立交通宁静区的评估条件

依据内政部「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施规範」之定义,交通宁静区係指划设某区域範围内之道路进行管理,结合路网规划及道路交通工程,以减少穿越性交通及降低行车速率,降低机动车辆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改善道路使用环境。(图/桃园市政府)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规划设计手册中提到,交通宁静区建置之前必须就交通量、交通动线、道路现况等课题先执行事前调查,比方说住宅区区考量紧急车辆动线、商业区要考量道路宽度、停车供需问题等,接着再依上表规定的适用条件进行初步评估,主要判断重点包含车流量、有无穿越性交通行为、重大事故次数等。

交通宁静区主要规划原则

设立交通宁静区,就是希望进入该管制範围的车辆都能减速慢行,降低交通事故意外风险,因此要求出入口应该要有明显告知,例如告示牌、地面标字、彩色行穿线、显眼颜料铺面等,理想的位置是设在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的交叉路口,空间允许的话,也可以种植树木来分隔人行道与车道,或是利用护栏、防撞桿来保护行人。(图/高雄市政府)

不过交通宁静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将道路空间优先分配给行人或当地居民使用,道路设计除了要让进入标示区的车辆自动减速外,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要建全行人、自行车路网,特别是孩童、行动不便者、老年人也须提供完善的行人保护措施。(图/新竹市政府)

交通宁静区理想的道路减速工程

国内交通宁静区目前常见的减速工程,还是以标线纇(例如:彩色行穿线、3D路型减速标线)为主,针对「道路本身」进行改良的少之又少,但其实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规划设计手册有列举几种改善工法,常见的有像是减速带、减速丘、减速平台等后加装设施,形成高低差,迫使车辆经过时降速,或是道路宽度缩减、仿S型道路、路缘延伸、道路偏移、加入分隔岛、圆环等等,增加驾驶的行车难度,不想减速都难!

事实上,首善之都台北市已经开始落实改善路型的减速工程,位于大安区的大学里成为全台第一个社区示範点,除了订定更严格的20km/h速限,重要的出入口採用蓝色柏油压花路面,提高视觉警示效果,易肇事路段加入大型减速垫或缩减车道宽度,并将部分巷道重新规划变成仿S型道路,让车辆自动降速,提升行人的安全性。(图/大学里里长吴沛璇脸书)


快问快答

为车友解决汽车生活中碰到的选车、买车、用车等问题,这里汇集了汽车购买、养车、用车、汽车维修、故障处理等各方面汽车知识问答。

Demo Image Demo Image Demo Image Demo Image Demo Image
Background Sh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