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成长“脚手架”,助力教育职业发展的新路径

为教师成长搭建“脚手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且有效的比喻。它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脚手架”(Scaffolding)概念,旨在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梯上,逐步提升能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独立自主的成长。
以下是为教师成长搭建“脚手架”可以包含的几个关键方面和具体措施:
"1. 奠定基础:诊断与规划 (Foundation: Diagnosis & Planning)"
"脚手架体现:" 提供评估工具和指导,帮助教师了解自身起点和需求。 "具体措施:" "专业画像与需求分析:"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结合学生反馈、教学观察等,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优势、待提升领域及个人发展兴趣。 "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为每位教师建立记录其专业发展历程、培训经历、教学成果、反思记录等的档案,动态追踪成长。 "个性化发展计划:" 基于需求分析,与教师共同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目标(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
"2. 提供支撑:系统化培训与资源 (Support: Systematic Training & Resources)"
"脚手架体现:" 提供结构化、系列化的学习内容和资源,

相关内容:

所在的学校,35岁至45岁的教师占了大半,一次教研会上,近半数教师反馈“近三年没什么专业突破”,学校连高级教师的申报量都比前两年少了不少。这种能维持却难进步的状态,像一层薄纱裹住了大家的干劲。这就是教师发展的高原期,热情慢慢退了,创新的劲儿也弱了,连职业成就感都跟着打了折。

教师遇到职业发展高原期,其实是少了能扶一把的扶手,缺了能练手的平台。我们没再用以前随便结对的老办法,而是先做了份细致的问卷,把30多位正在经历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教师按需求分成“想搞课堂创新”“想做课题研究”“想开发课程”3类,再从校内挑了12位骨干教师,建了个导师资源库。

为了不让指导流于形式,我们定了个规矩:导师每周得跟教师聊3次,问清楚遇到的具体问题、试过哪些办法、需要什么支持;学校每月查一次指导记录,看看问题解决了多少,教师有哪些进步。语文组李老师说自己想试试跨学科课程,就是没头绪。我特意帮她对接了区里的王主任,王主任之前牵头过地域文化课程,经验很足。期末看李老师的导师手册,里面贴满了课程设计的草稿,密密麻麻的批注里,全是一步步成长的痕迹。

有了导师引路,还得有实际的项目让大家练手。六里山小学背靠小香山,不如把家门口的资源当成教材。我们设计了3类项目:学科融合项目,如香山植被里的数学规律;文化传承项目,如老济南故事的绘本创作;劳动实践项目,如校园农场的生态种植。在这3类项目里,教师想牵头或者参与都可以。

科学组的王老师工作8年了,一直卡在中级教师的坎上,某天她来敲门,说想试试农场项目。我当即应了,还帮她联系了社区的张师傅当技术指导。可项目刚起步就出了岔子——学生种的油菜全蔫了,王老师急得来找我,我没直接给答案,只让她带着问题找张师傅和导师。后来张师傅教他们测土壤肥力,导师帮着设计种植日志,让学生记录每天的变化。3个月后,学生捧着自己种的油菜办“丰收节”时,王老师写的《生态种植里的探究学习》文章还发表在了区级刊物上。

我们还搞了个项目问题诊所,每月把大家遇到的难题汇总起来,比如“跨学科怎么评成绩”“项目时间和正常教学冲突怎么办”,让导师们一起想办法。语文组之前愁香山导览词怎么写,最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琢磨,拿出了一套能直接用的课程模板,其他年级都跟着学。

整理教师发展报告,变化比预想中更实在:今年学校教师申报的课题比去年多了一倍还多,多位教师拿了区级以上的优质课奖。路过语文办公室,听见李老师正跟青年教师聊课程设计,她手里的小香山课程资源包已经写满了批注,里面还夹着学生画的香山红叶、写的观察日记。数学组的张老师牵头搞的校园农场数据管理成了热门课,学生用表格统计收成、用比例算种植面积,家长群里常有人说:“孩子现在买东西都会算性价比了。”教师们做教研的劲头儿又回来了。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作者:刘洋

发布于 2025-11-10 21:37
收藏
1
上一篇:低速电动车转机将至?C7驾照方案落地,车主欢呼,不再藏匿出行! 下一篇:别克英朗驾驭新境,体验双动力,尽享两种驾驶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