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份工作,日资汽配厂的辉煌历程,见证我进过最好的一个厂
祝贺你找到了第二份工作!进入日资汽配厂,特别是说是“最好的一个厂”,这通常意味着几个积极的信号:
1. "声誉和稳定性:" “最好的一个厂”通常指在行业内有一定声誉、管理规范、生产稳定、可能客户(如大型车企)关系也比较稳固的公司。这往往代表着相对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平台。
2. "管理体系:" 日资企业通常比较注重标准化、流程化和质量管理体系(如ISO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能接触到相对成熟和严谨的管理方式。
3. "技术要求:" 汽配行业,尤其是日资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通常很高。这意味着你需要具备或能够快速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和质量标准。
4. "职业发展:" 相对规范的企业往往有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培训体系,对于你的长期发展可能更有利。
5. "工作氛围:" “最好”也可能意味着相对较好的工作氛围,包括同事关系、工作强度、福利待遇等方面可能更优。
"进入新公司,你可以重点关注和思考以下几点:"
"具体职位和职责:" 明确你在这个厂里具体做什么,负责哪个环节(生产、质量、技术、采购、管理等)。
"学习与成长:" 作为第二份工作,这是一个学习的重要阶段。积极了解公司的文化、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多向同事和前辈请教。
相关内容:
两个厂,一个人我进过的,另一个也是我进过的。
上一份工作在台湾塑料厂做了不到一年后,就决定重新找一份。因为什么呢?进过厂的都知道,就单纯条件来说,一般都是外资好过港澳台的,港澳台又好过国内的。
当时我觉得的就是环境太差了,特别是夏天的时候,铁皮房顶下那是身在一个火炉里感觉,而且我做的岗位还是在一台散发着高温的机器旁。所以我们几个大老爷们一到夏天也是经常光着上半身的,反正我们班没有女的。
然后就是工资低,好像是四五千吧,包一顿吃,不包住,也没有补贴,而且规矩还多,经常开无聊的会,是给那些领导找存在感的形式主义。
加上年轻气盛思想也不成熟,干的憋屈本又不打算长期做的,肯定就是主动“炒老板”了。
后来又去了我哥上班的那个汽配厂,那个时候汽配厂还是挺香的,包住包吃,一个宿舍才四个人,有热水器、空调、网络、洗衣机,好像工资一个月也有七八千,这对于没学历进厂打工的来说不要太香了。
结果也顺利进去了,只不过都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签的合同,那时候也不知道具体什么区别,只知道最大的区别就是工资比正式工低,福利也没正式工好。现在才知道就是资本应对劳动法的“合法游戏”,节省不少成本,谁让国内人口多呢,供大于需求自然就会被压价。
进去后确实感受到环境大不一样,车间有空调,干净卫生,空间也很大,有统一的工装,地面还是那种类似沥青的,平整防滑还噪音小。和国内的厂一对比,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是相差一星半点。
虽然知道国内工业起步慢可以理解,但是真落到个人头上感受到的就是真真切切的,好与坏用脚投票最明显,毕竟切身利益谁不想过得更好,当然前提是没犯法。
由于那时候还是沉浸在“为什么别人都上大学了我却在进厂”的不甘情绪里在作祟。平时只埋头干活,很少和人聊天说话,休息时也是一个人拿着手机在玩,也是那时候生出一种念头“他们上大学去了,我也可以自己看书学习,以后不会比他们差”。
然后就是主动在网上买了一些纸质书,都是些“如何提升情商”“如何说话让别人会听你的”,还有些名著《人性的弱点》《人不能靠面包活着》,还有些是青春伤痛文学,比如《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这样的,算是业余时间聊以自慰的一些安抚。
也应了那句话—人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直到现在我也依旧保持每天看书和不断的买书,家里放了几百本书了,那都是后话了。#读书#低谷#进厂打工#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