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惠国际乘风破浪,精酿啤酒风口起,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新篇章
乐惠国际(LeHui International)将精酿啤酒定位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这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啤酒市场的深刻变化和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以下是对这一战略的分析:
"一、为什么精酿啤酒成为“风口”?"
1. "消费升级与多元化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业啤酒,而是转向追求更高品质、更多样化、更具个性的产品。精酿啤酒以其丰富的口味、独特的风格、精良的原料和品牌故事,满足了这一需求。
2. "健康意识提升:" 相比于传统工业啤酒的高热量和添加剂,精酿啤酒通常采用更天然的原材料,如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且部分精酿啤酒的酒精度较低,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趋势。
3. "文化潮流与社交属性:" 精酿啤酒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酒吧文化、音乐节、体育赛事等场景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消费者在享受精酿啤酒的同时,也在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
4.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精酿啤酒等新兴产业发展,为精酿啤酒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大型啤酒企业虽然市场份额仍然较大,但增长速度放缓,而精酿啤酒市场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相关内容:
精酿啤酒是啤酒市场逐渐细化的产物,市场越发展,消费者细化的小众需求越会得到满足,过去几年精酿啤酒品牌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达到千亿,就是这一趋势的证明。
通过跟国外精酿啤酒行业的发展做对比,可以看出国内精酿啤酒行业潜力很大;而乐惠国际在传统的啤酒装备主业之外,通过“装备制造+精酿品牌”这种独特模式,在精酿鲜啤赛道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一、行业视角:消费升级带来的增长机会
人均GDP增长与精酿啤酒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人均GDP迈过特定门槛后,消费模式会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转向追求品质和个性化。
复盘美国和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其中的关系,而人均GDP 1万美元是个关键节点。
1980年后,美国精酿文化复兴,精酿契合高端化趋势成为战略新高地;而在1980年左右,美国人均GDP刚好突破1万美元。
1979年,美国解除禁酒令,为家酿和小型酒厂的合法化扫清了障碍;其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从1万美元增至5万美元,在此期间精酿啤酒满足了顾客对个性化和高品质消费体验的需求,行业快速发展。
美国精酿啤酒企业明显增加,2000年达到了1566家,到了2015年,美国啤酒市场销售总额近1000亿美元,其中精酿达到了223亿,占比21%;占总啤酒销量12.2%的精酿,完成了21%的销售额。


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在2008年,突破1万美元是在2018年,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也呈现出跟人均GDP增长相匹配的特征。
2008年企业数量极少,2009年丰收啤酒厂成立,是中国首批精酿啤酒厂之一;丰收啤酒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精酿啤酒从作坊式探索进入合规化发展阶段,为后续企业(如上海拳击猫、高大师)提供了政策路径参考。
这时市场对精酿啤酒的市场认知低,行业处于小众探索阶段;但是2014年起资本开始大规模注入,老牌啤酒厂加入,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与工业啤酒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形成。
这一阶段为行业后续千亿级市场爆发奠定了基础。


经济越发展,市场需求越细化、多元,根据长尾理论,小众需求会汇聚成新的增量市场。
在当今发展成熟的啤酒行业,精酿啤酒作为长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工业啤酒满足通用型、基础型的需求,但是在口感同质化的工业啤酒之外,消费者需要品质更高、口味更多样的产品,精酿啤酒刚好契合这部分未被满足的细化的长尾需求。

二、企业视角:跑马圈地搭建企业护城河
乐惠国际的主业是啤酒设备等细分领域的装备制造,公司早在20年前就开始出海,通过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使公司业务保持稳定的成长,海外业务占比在50%左右。
基于平衡国际市场动荡风险的需要,公司需要选择一个以中国内需市场的新业务,而精酿鲜啤业务完全扎根国内消费,符合中国经济消费升级的趋势。
这是乐惠国际选择快消品精酿啤酒作为第二主业的底层逻辑。

乐惠做啤酒是立足自身的能力圈,并扩大产品边界。
乐惠选择啤酒也是遵循不熟不做的原则,公司从事啤酒行业30多年,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人才技术积累;全球的精酿啤酒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精酿啤酒产业才刚刚起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乐惠决定将精酿鲜啤作为公司第二主业。
乐惠对自身产品有清晰的定位,与竞品差异化竞争。
由于“精酿”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法律保护,乐惠依据啤酒的国家标准GB4927关于鲜啤“不杀菌、不过滤,内有活酵母”的严格定义,开创了冷链短保的“精酿鲜啤”的细分新品类,国家标准成为鲜啤产品的护城河,并推出了“鲜啤30公里”品牌和制定了百城百厂的发展战略。
乐惠短保冷链鲜啤的定位避开了和大啤酒集团的正面竞争,也和众多小精酿品牌做出了明显差异化,同时还抓住了消费者啤酒越鲜越好喝的心理认知。
乐惠在上海、宁波、长沙、沈阳和武汉建成5家规模鲜啤工厂,满足了短保冷链产品近距离供给的需求,鲜啤30公里的业务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目前国内精酿渗透率总体还较低,更多的竞争是拓展更广的市场,跑马圈地是跟行业快速增长相匹配的企业战略。

乐惠做精酿鲜啤在不同城市建厂跑马圈地,是基于对行业发展规律的理解。
第一,啤酒越新鲜越好喝。
乐惠推出了鲜啤三十公里这个品牌,依托在宁波、上海、沈阳、长沙等城市的生产工厂,通过加盟商、小酒馆、餐饮终端鲜啤机投放以及电商等方式,在渠道端加快布局,实现鲜啤的近距离运输和销售,保证啤酒的新鲜好喝。
第二,即饮场景是啤酒的第一渠道。
餐饮渠道和小酒馆是乐惠鲜啤的重要销售渠道,乐惠通过向餐饮门店特别是中小型餐厅投放扎啤机,帮助餐饮企业建立起鲜啤桶啤供应链,以替代传统工业啤酒、瓶和易拉罐啤酒等。
乐惠小酒馆只做加盟,重点开在有酒厂的城市,目前已经有150多家小酒馆在运营;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酒馆门店总数已超过6万家,鲜啤三十公里能够渗透1%的小酒馆,也能达到600家。

三、财务视角:精酿鲜啤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第三季度,乐惠国际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20.89%;从经营现金流看,今年公司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明显增多,反映出公司业务规模在扩张。
公司基于“装备制造+精酿啤酒”的模式,实现了营收和经营现金流的双重增长。


当前在精酿啤酒领域,乐惠国际在产品、供应链和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接下来我们最大的关注点还是销量增长,其他优势只有跟销量增长结合起来,才能对业绩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中国五大啤酒集团CR5市场份额93%,世界主要国家占比在75%-80%,未来五大集团的占比将会下滑,如果它们腾出5%的市场份额,就会为精酿啤酒的发展让出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因为小啤酒厂、地方啤酒厂的发展,CR5已经下滑。
因此,结合前文对GDP增长与精酿啤酒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啤酒市场存在的长尾效应,精酿啤酒已经成为啤酒行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增长点;乐惠国际这几年跑马圈地,在产品、供应链和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接下来提升精酿鲜啤渗透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三季报乐惠国际的合同负债明显增多,这与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0.89%相匹配,反映出公司业务增长的趋势。
随着业务持续扩张销量增长,公司利润改善是概率很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