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保险上半年盈利揭秘,车险独领风骚,综合投资收益率仅微增1%
我们来解读一下“华海保险上半年盈利背后:车险‘一险独大’综合投资收益率不及1%”这句话所揭示的关键信息。
这句话点明了华海保险(或其他类似情况的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两个核心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
1. "盈利原因一:车险业务贡献巨大(“一险独大”)"
"核心驱动:" 车险业务是华海保险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利润来源。这通常意味着公司绝大部分的保费收入来自于车险,并且车险的承保盈利能力较强(或者至少是主要的盈利点)。
"“一险独大”的隐忧:" 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线存在风险。市场波动(如车险保费下调)、竞争加剧、政策变化(如车险综合改革)等,都会对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产生巨大影响。这种结构缺乏多样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2. "盈利原因二(潜在):综合投资收益率不及1%"
"背景信息:"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包括两部分:承保利润(保费收入 - 赔款支出 - 费用支出)和投资收益(资产投资产生的回报)。
"低投资收益的影响:" 综合投资收益率不及1%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准,尤其是在当前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场波动和经济环境下。
相关内容: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统计显示,华海保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877.3万元。资料显示,华海保险于2014年12月9日正式开业,2021年是华海保险第七个完整经营年度,当年实现净利润203.7万元。此外,自2018年开始,华海保险保持4年盈利,今年上半年再次实现盈利。
从投资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华海保险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0.58%,投资收益率为0.43%;总资产收益率为1.21%,净资产收益率为4.73%。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海保险净资产为8.4亿元;总资产为32.3亿元,相较2021年末增长仅0.1%。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据统计,上半年华海保险实现10.98亿元,同比增长13.3%。另外,据披露,今年上半年,华海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0.7亿元,其中车险签单保费占比87.2%。从渠道来看,今年上半年,华海保险代理业务渠道签单保费占比74.4%。
参照2021年度来看,华海保险车险保费占比92.8%之外,非车险业务按保费贡献从大到小则分别是短期健康险、企财险、意外险、责任险、船舶险、货物运输险、工程险、家财险。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华海保险原监事刘鑫不再担任职工监事,同时新任命一位监事迟会荣。
另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海保险总经理一职仍为空缺。实际上,自华海保险首任总经理姜南2019年离职后,华海保险经过指派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史翔先后为经营管理临时负责人、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后,又短暂指派副总经理刘子良为临时负责人,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刘子良临时负责人的担任期限为2021年二季度至2021年三季度。自此之后,总经理职位空缺至今。此外,期间华海保险还有总经理助理唐海明、杨明宝先后离职。
从股东结构来看,华海保险股权较为分散,第一大股东那曲瑞昌煤炭运销有限公司持有股权15%。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海保险第一大股东那曲瑞昌煤炭运销有限公司所持股权质押,龙口嘉元东盛热电有限公司所持股权质押,山东祥光集团有限公司所持股权质押、冻结。而以上质押或冻结股权的具体比例并未明确披露。
上述质押或冻结股权对华海保险产生哪些影响?华海保险方面并未对中国网财经记者直接回复。但据华海保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大股东那曲瑞昌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因质押股权数量超过所持股权数量的50%,已不能行使董事会上的表决权。
针对上半年的净利润及保险业务收入表现、总经理空缺及人才流动、大股东股权质押等经营情况,华海保险相关方面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2022年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业务发展稳中有进。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加13.33个百分点。二是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877.34万元,综合成本率为97.28%,同比下降6.43个百分点。三是机构建设持续推进。大力发展县域机构,转变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由抓规模提产能向规模、效益、管理多指标评价体系转变,有效提升了县域机构保费占比。四是成本管控效果显著。五是险种结构更加均衡。持续以“做精车险,突破非车”为战略导向,车险业务更加注重深耕细作,非车险业务追求风险可控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上半年车险业务占比87.25%,同比下降5.52个百分点;非车险业务占比12.75%,同比上升5.52个百分点,业务结构调整效果显现。六是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加强,促进各层级干部合理流动。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