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新加坡学者解析,新能源与AI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初期的正常现象

关于“新能源过剩”和“AI过剩”的讨论,新加坡学者陈波提出“产能过剩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的观点,这确实是理解当前经济和技术领域一些现象的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以下是对这个观点的解读和一些背景信息:
1. "新兴产业的特性": "快速迭代与不确定性":新能源(如光伏、风电)和AI都属于技术更新快、商业模式仍在探索、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具体规模和方向尚不确定的领域。 "高投入与高风险":这些产业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较长,且存在技术路线失败或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早期市场的“试错”":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建立规模效应、验证技术可行性,往往会进行大量投资,导致产能扩张速度可能快于实际需求的增长速度。
2. "“产能过剩”的正常性": "市场出清机制":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新兴行业。它可以通过价格竞争、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最终推动行业走向成熟和更高效的阶段。 "规模经济的门槛":许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制造、AI芯片)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即产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初期产能过剩可能是企业为了达到成本下降的临界点而必须经历的阶段。

相关阅读延伸:新能源过剩?AI过剩?新加坡学者陈波:产能过剩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

10月14日,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在现场与观察者网对话,探讨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海外“围剿”时,我们的应对之策。

在分论坛的发言中,陈波指出,西方国家指控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所谓“产能过剩”(Overcapacity)本质上是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需求扭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问题。

陈波说道,“产能过剩”并不是经济学中的严格术语,实践当中说当一个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情况,我们认为它是产能过剩。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只是一个现象的描述。”

他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短期内需求经常会有大规模的波动,有可能会引发“产能过剩”。

第二,宏观经济运行会发生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冲击,这些冲击会对于需求或者供给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现在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乃至于全球都是一个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因为技术的突破,因为它有广阔的前景,会造成大量的前期投资的拥挤效应,自然就会产生初期的“产能过剩”效应。

但“产能过剩”一定是“错误”吗?陈波并不这么认为。

他表示,首先,中国本身遇到了污染问题,需要解决;其次,中国是全球最积极地承诺绿色减排的,这是中国的严肃承诺,中国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具体行为,因此中国有充足的理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陈波指出,纵观全球国家,通过新能源汽车开展节能环保,“不光是中国在做,欧盟和美国也在做。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传统油车的产业,导致他们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没有能够很好地执行,而中国很好地执行了,所以中国最终成功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产能过剩’问题,事实上是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需求扭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

视频加载中...

在与观察者网的对话中,陈波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说“产能过剩”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

他表示,“新兴产业一旦确认了,大家都知道它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个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那么它就会引致大量投资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出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叫做‘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能过剩,造了大量的‘.com’的网站,其实它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也没有足够的市场。”

“换句话来说,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远比我们的投资所建的那些网站所能够带来的服务要小得多,也就是投资造成产能高于需求,那么这就是互联网出现的一个泡沫,最后还出现了一个泡沫崩溃的问题。”

近期在坊间引发关注的所谓AI的“过度投资”问题,也是类似的。

陈波说:“现在大家都在说AI也出现了过度投资的问题,所以带来了产能过剩,但是我们会因此而不投资AI吗?或者我们反过来看,会不会因为泡沫,就否定互联网时代的这个贡献?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现象。只有在发展初期,大家共同进行竞争性投资,才能够选出最后的优胜者,让优胜者不断地通过兼并和淘汰弱小对手,最后形成最有竞争力的一些厂商。”

视频加载中...

另一方面,在谈到如何应对西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围剿”时,陈波也向观察者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波认为,“首先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的做法是因为什么。”

据此,他提出了两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种,当然就是保护主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不合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谈判,需要据理力争。”

“第二种就是不知情,也就是按照西方的主流论调来了。那么这种主流论调出现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的声音太弱了,我们的叙事太弱了,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新能源车的本质和给外国消费者,或者环境保护等等各方面带来的好处给说清楚,传达给外国消费者。这导致国际舆论对我们不利。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中国的叙事,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学当中很重要的一项。”

那么加强这个叙事又有哪些好处呢?陈波补充道:第一个是能源的大量节省,而且是绿色能源;第二个是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尤其是城市环境、空气环境;第三,它的智能化水平远超传统油车,是划时代的产品,将来新能源车替代油车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了。

第四,新能源车对于油车的替代,是否会导致当地厂商消亡和大量失业呢?

陈波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故事来讲,中国这么好的、这么多的新能源车厂商,它其实都是既有的生产油车的厂商,转变了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可以将技术跟国外进行合作。通过我们的投资、技术,利用外国原有的产能来进行改造,这样并不会造成所谓的对于生产者的巨大冲击。”

“再加上正如刚才我所讲,这是一个趋势,你碰到这种大趋势的时候,与其自我保护,不如想方设法尽快适应、改进并加以利用,才是一个正确的应对方式。当我们把这些理念通过证据,通过合乎大家逻辑的、能接受的表述方式来阐明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新能源车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会比现在要平坦很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于 2025-10-26 00:18
收藏
1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行业科技创新激情澎湃 下一篇:超八成企业三季报喜报频传,新能源板块强劲增长,盈利分化与国际化挑战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