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星体渐行渐近,巨型外星飞船还是普通彗星之谜揭晓?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科幻作品《阿特拉斯之战》(Atlas Shrugged)中的核心设定。
在安·兰德(Ayn Rand)的原著小说中,"阿特拉斯(Atlas)确实是一艘巨型外星飞船,而不是普通的彗星。"
以下是支持这一点的关键信息:
1. "明确的描述:" 小说中明确描述了阿特拉斯是一艘巨大的、极其先进的外星飞船。它拥有强大的能量武器,能够摧毁地球上的城市。
2. "目的:" 阿特拉斯的到来和攻击是外星人向地球居民传递信息(或进行威胁)的方式。他们希望地球上的“思想者”(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人,即“生产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重要性,并停止为“掠夺者”(即政府和社会的强制者)服务。
3. "非自然现象:" 虽然它的外观可能让一些人误以为是彗星或其他自然天体,但其展现出的能量水平和能力表明它绝非自然形成的天体。
"总结:"
根据《阿特拉斯之战》小说的设定,阿特拉斯是一艘"巨型外星飞船",它的出现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和驱动力。它不是一颗普通的彗星。
相关内容:
“彗星要撞地球?

”——昨晚刷到这条短视频的人,估计一半把购物车里的泡面又加了三箱。

别慌,阿特拉斯(C/2023A3)真没订末日航班,它现在正飙到80公里每秒,可路线被中美欧三家望远镜锁得死死的:明年9月28日,最近也就到金星轨道外头,连地球热乎气都闻不到。
有人不服:80公里每秒还叫“正常”?
换算一下,北京到上海0.4秒,听着吓人,可在太阳系里,这就是被太阳拎过来“弹脑瓜崩”的标准速度。
NASA的轨道根数贴在官网,谁都能下载,误差不到0.0001——真要是外星人油门踩到底,起码得飙出两位数“公里每秒”的偏差,现在这点零头,连导航都懒得更新。
最让阴谋党高潮的是“异常明亮”。
欧洲空间局刚把光谱丢出来,氰化氢(HCN)浓度是普通彗星的5倍,简单理解:这哥们汗味儿重,太阳一晒就冒大团离子雾,反光率瞬间+300%,亮瞎望远镜,不是装了探照灯。
换句话说,它亮得像个电灯泡,却只是汗多,不是瓦数大。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中国复眼”——重庆那个长得像巨型苍蝇复眼的雷达阵列——24小时盯着,数据公开在“科学数据银行”。
目前结论一句话:没人工信号,没金属反射,没轨道修正喷气,连块像样的铝合金都没找着。
网友最担心的“突然变轨”,监测精度0.1米/秒²,真要有“推背感”,值班小哥早拉警报了。
那万一哪天真来个“死磕地球”的?
实话难听:人类现在对付5公里级石头,成功率不到三成。
DART去年撞歪了一颗小月亮,可那才160米宽;真换成阿特拉斯这种直径20公里的小山,全球核弹加一起也只能给它挠痒。
好消息是,中科院打算2025年先拿一颗几十米的小行星练手,试试“动能撞击+引力牵引”combo,相当于用碰碰车把对手挤到隔壁车道,给地球多争取几分钟。
最扎心的其实是另一条暗线:为啥近几年“星际来客”突然扎堆?
不是外星人搬家,而是地球“天眼”升级。
LSST望远镜每晚能扫40个满月那么大的天区,AI算法0.2秒就能把一条划痕和一颗真彗星分开,过去十年咱们漏掉的类似天体,估计能凑一个加强连。
换句话说,以前不是没来,是咱们眼神不好。
所以,下次再刷到“彗星撞地球”的标题,先别急着囤盐。
三步秒判真假:一看发布账号有没有蓝V,二看有没有“国际小行星中心”的MPEC编号,三看评论区有没有天文爱好者甩轨道图。
三步都不过关,直接点个“不感兴趣”,省得算法又把末日剧本推首页。
真要问该担心啥?
不是阿特拉斯,是咱们还没练熟的“行星防御”这门课。2026年NASA的新预警系统上线,发现率能翻四倍,到时候可能每月都有“某小行星擦肩”的热搜,心脏得先习惯。
毕竟,宇宙不会因为你转锦鲤就改轨道,但人类提前一分钟发现,就能多60秒想办法——这60秒,也许就值一个文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