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颐达,19载相伴,一辆车如家人,手足情深终别离
告别颐达,心中百感交集。这辆陪我走过19年的车,早已不仅仅是一辆车,它更像我的家人,曾经如同手足一般,见证了我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
"还记得刚提车时的喜悦,那时的我,青涩而充满活力。" 颐达那简洁的外观,经济的油耗,都让我爱不释手。它陪我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也陪我踏上过回家的路途。那些年,我骑着它,上下班,接送孩子,走亲访友,它就像我的左膀右臂,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
"19年,弹指一挥间,颐达陪我走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也陪我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它见证了我从单身到成家,从青涩到成熟,从奋斗到收获。那些年的风雨路,它陪我一起走过,那些年的欢声笑语,它也陪我一起分享。
"曾经,它是我最忠实的伙伴,也是我最贴心的朋友。" 每当我遇到困难,它就像我的避风港,给我温暖和力量。每当我取得成绩,它就像我的啦啦队,为我欢呼雀跃。那些年,我和它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它早已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颐达已经老去,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 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我也知道,是时候
相关内容:
告别颐达

买了19年的颐达车,昨晚被拖走了。今天上午,回收厂打电话说,残值2300元。也许,此刻它已经被拆解,没了车的样子。
很多年都没想到,这天真的会来。咱们老百姓,家里有辆车,不说多光鲜,起码也是见证过开心和麻烦的老伙计。可到了要放手的这一步,人倒是犹豫起来。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这种感受:手里拿着车钥匙,明明是破旧了,明明该处理掉,却总觉得像要跟自己年轻时候的某段日子彻底断开。
那会儿是2020年末,我刚从单位退了出来。正碰上哪儿都进不去的日子,满大街都静悄悄,心里发闷得厉害。周末闷得坐不住,常常下地库,隔着一排排水泥柱,钻到颐达车里,发动机一轰,老车轻轻一哆嗦,声音还挺精神。咱们之间那个简单的默契又回来了一会儿。车才开了10万公里,说实话正是“发动机壮年”,但嘴上挂不住,身边人却早在旁边数落上了——线路老了,油封硬了,开出去心里毛。听他们一说,脑子里飞快闪现出当年8月那一桩惊险事儿。
那回是临时兴起,准备带家人跑趟周至老县城。刚从曲江上高速,天热得那叫一个炙烤,车厢里像开了火锅。刚进服务区,人都快焦了,连忙去找维修师傅。手一摸水箱漏得一塌糊涂,吓人家说差点没炸了锅。真要那时自燃了,后果不敢想。直到现在每回想起,都觉得后背一层虚汗。这事之后,我心思活络了起来,不敢硬撑。于是网购了油电混的理想one,还挺时髦。可新车回家那阵,疫情正后劲,两个车干瞪眼,倒像一对老朋友一起晾着,能出门的时候不多,偶尔下去一人溜一圈,心情也稍微缓点。
其实,那阵人家都催着,我也明白老颐达该退休了。年审又是保险又是一堆手续,弄得脑瓜仁儿疼。不过真要下决心卖,心里不像年轻时那么痛快了。也许是到了这个年纪,处理什么都慢三拍。
要说以前,我们家跟车也不算早。2000年前后,单位里私家车开始多了,我偏偏是那种半夜学车的倒霉蛋。天黑透了,没人街景都虚,汗出一身才敢上路。2003年,拉着妻子和孩子开着二手轿车去了河南,说是自驾,实际跟逃荒似的。开车倒车都半生不熟,脚踩油门时都得抡圆了甩。
2006年五一那会儿,大家伙约着假期一起出去,有位长辈把我拉到一边,小声一劝:“那破车别使了,出事你赔得起吗?”那天中午,说实话,买新车的决定来得比买土豆还突然。锅盖脸的灰蓝色,稀罕。家里人还特意给车搭了红绳、摆了红被单,像给新人接风。我那阵差不多住在办公室,一天掉不了几次头。老婆骑车上下班,女儿有时跟着,有时自己拎个书包跑。偶尔问孩子:“你走着累不啊?”人小鬼大,说:“跑累了走一会儿,走累了再跑。”也是有劲!
刚买那头几年,车基本落灰。周末回老家放风、赶个节开出去,大半年也就多两千公里。最头疼的还是院里停车——一转眼,五六年过去,车辆“功勋簿”上没几笔记。
女儿升高中后,局面终于变了。那车,就好像突然从坐冷板凳的主力球员转正了。补习班多,地方分散,哪里有风声就往哪儿冲。老婆开车带女儿“东蹿西跑”,考试听力都来不及喘气。其实这车名虽然挂的是她的,实际上成了全家劳模。那段岁月,骑士和马都一样憔悴。
人到中年,酒局事情多。我喝酒一向不惜命,关键时刻老婆总能开着颐达杀出来,把“酩酊”老头安全送回家。她表面上什么都能扛,但每年新学期开学那几天,我光怕她突然来个电话:不是发烧就是累倒。连续几年,几乎都是我把她送去医院才安心。
女儿再后来上了大学,我的岗位也走到“平台期”,日子就有了松口气的样子。房子买下了,外头天更远更阔。没事就琢磨郊区——秦岭108个峪口,能开车去的都闯了。不拿颐达当轿车用,倒像拿越野一样捣鼓。也亏他争气,除了那次水箱事故,哪儿都没趴窝。
但说句丢人的,自己手脚太糙,颐达车壳子给我剐呀蹭呀,每个角落都有纪念品。后来左前角有个鸡蛋大的洞,远远一瞧就能认出“咱家自己人”。
再往后,单位搬到东院。那会儿,带我买车的小兄弟早已换了仨新款。天天劝我:“别丢单位面子了,该换赶紧换。”可有啥用?普通车开着都一个味。女儿放假学车,我闲着给她写“经验条”:人和车要融合,那才叫痛快。说得认真,心里清楚,这车陪了咱十几年,一点点都熟得跟胳膊腿似的,要真换了,像断了根。
后来新车买回家,颐达真就过起了闲养老人的日子。汽车学院的外甥来家过年,见车灰扑扑停那儿恨不得说两句:“放坏了多可惜。”干脆叫旧车商来评估,人家一瞅,给个2000来块的报价,顺手说如果愿意牌照留给你。我那会傻了,一合计,这车当初车牌可是特意找人挑的!舍不得那串数字,光瞅着人家走远了。
就这样,车又蒙尘两三年。想起在欧洲游学时,见有人把老车放在院子里种成花坛,弄得五光十色。不过咱家没那精神,一年年过去,问老婆还审不审情况,我还是含糊其辞。其实,彼此心里都清楚:老伙计快到头了。
突然有一天,国家出新政策,报废旧车给补贴,能拿2万块。这下下定决心。说到头,家里一代代“主力”轮番登场,颐达也到谢幕的时候了。
昨天收车前,跟老婆一起端了盆水,把车里外擦得干净明亮,临走前合一张影。敞后备箱,翻出一个泛黄的旧本子,原来是女儿小时候写的小日记。随手一翻,老婆笑着读:“今天爸爸开车带我们去洛南,我在马刨泉接了瓶水,后来爸爸累了,把水倒自己头上……”一边读一边愣神,恍恍惚惚,女儿已经这么大了。
周六,要去接女儿的新车“小米”了,换人开车了。想想这些年,像一场春梦,刚过头,就成了回忆的底色。颐达这位老朋友,开开停停,磕磕碰碰——就这样和我们走过了近二十年。世界不停转,可总有些东西,离开了之后,你才真切体会到,原来心里一直留着个座。
谁说机械只是一堆零件呢?有时候,它承载的其实是人手里攥住过的时光。